汉墓或为"夫妇合葬" 仅出土1只陶器疑被盗过

昨天,天公作美,扬州10年来出土的最大木椁墓得以深入发掘——主墓室的椁板已被揭开1/3,棺板显露一角!

外藏椁:进入扫尾清理

昨天一早,太阳露出了笑脸,西湖镇蚕桑砖瓦厂内,考古人员就忙碌了起来。

他们先将因暴雨而没来得及清理出的陶器一一从外藏椁中“起身”,催醒了它们沉睡了2000多年的梦。这17件陶器里,3件是陶瓿,其他都是陶壶。这些宝贝,在登录了“身高”、“胖瘦”一系列数据后,立刻被保藏了起来。

随着17件陶器的“搬家”,外藏椁的清理也进入了扫尾阶段。

主墓室:昨天开始揭椁板

下午3:42,主墓室开始发掘了!

第一步,自然是掀开椁板,只有这样,考古人员才能进入主墓室。

主墓室上放置的12块楠木板,有10块已经断裂,东面一根断下的半截已经无处寻找,留下的是一个盗洞。考古人员仔细“打量”着这一切,思考掀开椁板的良策。

有人找来一根长长的粗绳,希望把主墓室北侧最东头的一根断裂的楠木拉到其他椁板“身上”,借助这一“平台”,将其拖上“岸”。

“一、二、三……”现场的考古人员全部“总动员”。一班人马守护椁板,另外14个男子紧紧地拽着绳子,使足力气往上拉。

下午4时,这一长2.4米、宽0.46米、厚0.33米的“重量级”椁板终于被拉上了“岸”。一旁的考古人员擦着额头的汗说,这段楠木至少有半吨重。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接下来6块椁板也轻松地上了“岸”。

推测:可能是夫妇合葬墓

不难想象,2000多年前的古人在建造这座墓葬时,花了不少心思。考古专家分析说,扬州出土的木棺墓中,有不少是用楠木建造的。从当时的交通条件看,大批量地运输高大的楠木,不太现实。可以推测,虽然现在扬州楠木稀少,但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楠木是扬州非常普遍的植物。

考古专家继续推断,“楠木是‘子孙树’,生长是非常缓慢的。这么粗壮的楠木至少生长了百年。”

出于当天发掘时间和文物保护的考虑,考古人员没有完全打开主墓室椁板。不过,木棺的东侧棺板已经露出一角。记者看到,棺板并没有放置在墓室中央,而是偏于北侧。考古人员推测,这可能是夫妇合葬墓,在该木棺的南侧,可能还放置着一口木棺。而从目前露出的棺板看,木棺没有遭受大的损坏。这也让人们对木棺内的文物充满了期待。

被盗:可能在墓主下葬后

临近收工,考古人员对掀起椁板的主墓室的东面进行了清理,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只有一只陶器。不过,这也在考古人员的意料之中,因为这里正是盗洞。专家据此推测,“贼手”下手如此精准,说明盗墓者对这一墓葬非常熟悉,很可能是墓主下葬后不久即遭“黑手”。

据悉,随着外藏椁的发掘渐入尾声,考古人员将把精力集中于主墓室和木棺的发掘上。

主墓室里还有哪些随葬品?这是不是一个夫妇合葬墓?木棺中的墓主人又和什么样的丧葬品相伴千年?墓主人究竟是谁?随着考古发掘的继续进行,答案揭晓的时间也越来越近。

责任编辑:hanyu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