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国聪:从“旱鸭子” 到水下考古潜水教练



从不识水性的“旱鸭子”,到水下考古潜水教练;从浪漫神秘的寻宝,到严谨艰辛的水下考古事业;从一无所知的零起点,到宁波经验全国推广……现年31岁的林国聪,全国最年轻的水下考古潜水长,他那黝黑健康的肤色正是常年漂泊于海上,奔波于野外留下的印记,而浓眉下灵动的眼神常闪烁出智慧的光芒。
考古,一个神秘的专业;水下考古,更是让人充满了好奇。今天,让我们走近林国聪,探秘那神奇的水下考古。
李臻/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从不识水性的“旱鸭子” 到水下考古潜水教练
在水下考古界,林国聪是我国仅有的6个潜水教练之一、6个能够深潜至海底80米~100米的技术潜水员之一,是我国首批水下考古潜水长,还拥有亚洲技术潜水协会颁发的氦氮氧混合气潜水、密闭循环呼吸器潜水和技术沉船潜水等国际通用的资格证等。
若以为他是个天生的“浪里白条”,那么你错了!就在2004年前,他完完全全还是个畏水如虎的“旱鸭子”,不识水性。只是考古系毕业的他,始终都对那幽深的海底深处,沉睡了千百年的秘密,充满好奇,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如鱼儿般跃入水去搜寻那逝去的文明,探索那久远的历史……
机会来了,2004年4月,全国第三期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面向全国招收学员,不会游泳的林国聪毫不犹豫就报了名。
然而,梦想的实现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在培训班开班后的前5天,要求所有学员必须先成功通过1000米游泳和15分钟踩水测试,否则淘汰出局。这对旱鸭子来说也是不可小视的拦路虎啊。时间紧迫,于是他整天泡在水里,连晚上睡梦中都会不自觉地伸手踢腿练习蛙泳。有一次由于动作幅度过大,还惊醒了同屋酣睡着的学员,至今还被他们取笑。幸而,汗水终究换来了教练们的阵阵喝彩。
接下来的8年时间,林国聪一步一个脚印,一次一次激发潜能,由潜水入门者到专长潜水员,由专长潜水员到潜水长,由潜水长到潜水教练,并三度被国家择优遴选派去亚洲技术潜水协会中心学习。
从浪漫神秘的寻宝 到严谨艰辛的水下考古事业
在电影中,那幽深的海底,一条千年沉船横亘眼前,成群结队的鱼儿在身边游来游去……多么浪漫,多么令人神往。可在林国聪眼里,水下考古不是一项娱乐休闲、刺激的活动,他始终认为,水下考古是门严谨而艰辛的科学事业,这里没有浪漫,更不是猎奇。事实上,水下考古充满风险与挑战。
每次在下水前,林国聪和同伴们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翻史籍、查档案、寻渔港、走码头、串渔村、上渔船、访渔民……追寻水下文化遗存的蛛丝马迹。而后,运用科技设备对目标海域进行扫测,进行精确定位标注。最后,按两人一组的方式结伴下水,进行海底探索与发掘。
与陆上考古相比,水下考古受天气、潮汐、洋流等意外因素的影响更大。根据潮汐情况,队员有时早上6点就要出发,有时整整一天也下不了水。而陆上考古可以全天工作,海上考古正常情况下每天只能工作3~4个小时,有时候光从驻地到工作点就要花去几个小时。
考古潜水充满了艰辛与风险,尤其是浙东沿海水况普遍较差,水浑流急风浪大,比如在象山港海域淤泥非常厚,水下能见度也很低,哪怕是专用的水下电筒也只能照到前方20厘米的地方,所谓的潜水探摸,真正是靠手一寸一寸在淤泥中摸索感觉出来的。
但是林国聪表示,风险不等于危险,当你在你的技术能力、经验水平范围内考古潜水作业,风险是可控的。潜水是一门科学,当你越了解它,就越熟悉它的每一个风险点,此时,你反而越安全越自在。
事实上,潜水只是从事水下考古工作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假如没有受过系统而专业的考古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等学科的学习与训练,即使潜水技能再高超,也只是个职业潜水员而非水下考古工作者。林国聪毕业于具有深厚海洋考古学学术积淀的厦门大学考古专业,并师从我国水下考古事业开拓者之一的吴春明教授,专业基础扎实。毕业后,进入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兴趣爱好与工作岗位相符,使得他更有干劲。近5年来,林国聪带领队员们,足迹踏遍了全省近100个濒海乡镇。
从一无所知的零起点 到宁波经验全国推广
1998年12月,我国第一家水下考古工作站入驻宁波,一切从零开始。可是如今,水下考古宁波经验已向全国推广。林国聪和他的团队谱写了浙江水下考古事业的新篇章,描绘出浙江沿海“海底藏宝图”。他们经过1500余人次的地面调查,共发现了近200条水下文物线索,并选择其中40余条较为确凿可靠的线索,探测总面积达1500余万平方米,潜水探摸约600人次,总潜水时间超过20000分钟,最终确认了7处沉船遗址、3处疑似沉船遗址和12处水下文物点。
正是这一串串数字背后的努力,使得浙江沿海水下文化遗产的保存状况及其分布规律,逐步形成了以沿海为主、远海海域为辅、适当兼顾内陆水域的水下考古及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格局。
如今,林国聪屡次应邀为海南、辽宁、天津、浙江丽水等地的水下文物普查培训班和全国第四、第五期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讲课教学,传授经验,得到国家文物局、国家博物馆、沿海各省市及业界的高度赞誉与一致认可。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