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探访灵岩寺考古 唐浮雕折射丰富历史信息

发现唐代石浮雕、北宋石柱、乾隆御诗碑等重要文物

考古发掘已进入尾声,殿堂遗址将被原址保护

灵岩寺迎来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文物保护工程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为配合灵岩寺整体改造规划的实施,今年7月初,由山东省考古研究所、济南市考古研究所、长清区文物管理所、灵岩寺管理委员会组成的灵岩寺联合考古队,在灵岩寺五花阁东侧开始进行考古发掘。经过近两个月的工作,目前,灵岩寺考古发掘已经进入尾声,五花阁东侧两个院落的遗址已经基本清理完毕,唐代石浮雕、北宋石柱、乾隆御诗碑等众多文物纷纷被发现,而清理出来的遗址则将被原址保护。记者日前来到灵岩寺考古发掘现场,在景区工作人员的引领下,对灵岩寺考古发掘的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

遗址——

两个院落18座建筑的

遗址清晰呈现

这次灵岩寺考古发掘的区域被一条游山步道划分成东西两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目前基本清理完毕的两个区的情况看来,这次考古发掘的区域应该是两个院落,建筑按不同时期分成18座,时间从宋朝一直持续到清末。从遗址情况看,东边的院落应该经过了两次被毁两次重建,最后一次重建应该是在清代,清代以前,这个院落只有一进,到清代才扩建成为两进。由于史料上对灵岩寺各个殿堂的位置描述并不十分确切,因此这两个院落到底是不是清代志书上记载的孔雀明王殿和韦驮殿,依然还没有获得确凿的证据。下一步,工作人员将在考古资料提取完成后,邀请有关专家进行现场研究,选择需要保留展示的建筑和地层,进一步揭示这些遗址的确切“身份”。

值得一提的是,东边院落的南部还发现了四根东西向排列的八棱石柱,石柱上的雕花与题记表明它们是北宋的遗物,并曾被砌入后代建筑的墙体中。目前,工作人员已经清洗和整治了这些石柱。据初步分析,这些石柱上最早的纪年题记是“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此后还有崇宁、大观、政和、宣和等年号,都属于北宋末年徽宗年号,另外还有金代皇统年间的题记,而真正最早捐资修造石柱的题记,反倒没有留下纪年。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这四根石柱的情况看,当时建筑的室内地面要比外部高很多,建筑的规模很大,因此这里应该还存在过体量较大的建筑。

工作人员表示,遗址完全清理完毕之后,景区将不会再将它们复原,而考虑将其中最有价值的殿址遗迹进行原址保护,并选取恰当的位置保留建筑层叠变化的迹象,传达丰富的历史信息。参考国外成功的范例,对这两处遗址做好周密的保护和展示,使之成为灵岩寺景区内一道特别的文物景致。

文物——

唐代浮雕、乾隆御诗碑

折射丰富历史信息

8月16日,工作人员在遗址的一堵短墙上,发现了嵌在其中的一块长方形石块,石块上有一浮雕人物,记者看到,这一浮雕人物眼睛很大,头戴一尖顶帽,合掌胸前,腰肢向左弯曲,下肢左足略弯,支撑着身体,右足高抬。其下裳两撇,呈燕尾状,飘曳至地,好像是在跳舞。根据石雕的风格判断,该浮雕应该是一个唐代的伎乐天。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类似的浮雕形象,在四门塔唐代殿堂的须弥座束腰上镶嵌有几十块,但这个石刻,却被使用在清代的墙体上,因此中间已经不知道被搬运过多少次了,浮雕原来所属的建筑究竟在哪里,也已经很难追究。

此外,工作人员还发现了一块残缺的乾隆御诗碑,碑上行书洒脱有力,镌工优良。由于碑刻残缺,因此只能读出“铁铸袈”、“能披得”、“平石擎”、“疏不用”等几个字,据此判断,此诗应该是乾隆题灵岩八景之《铁袈裟》。从道光本《灵岩志略》所载乾隆《铁袈裟》一诗上,可以知道石碑所刻乾隆诗应该是:“铁铸袈裟数百斤,谁能披得七条纹。可看平石擎崖路,不识分疏不用勤。”据史料所载,乾隆驻跸灵岩,留下的诗很多,其中咏铁袈裟的达到五首之多,这次发现的是其中的第四首,文物价值很高。

7月22日,工作人员还发现了一个石砌的池子。池子内部整修得很好,而且用石灰浆处理了所有边壁和底部的缝隙,防漏渗的措施做得很好。这种池子的结构很容易让人想到水池或者浴池,但具体用途则还需要进一步考证。工作人员介绍,这个池子出土的时候,里面填满了碎砖石,另外还有明清时期的琉璃建筑构件、灰陶滴水、瓷片、宋代的经幢以及时代不明的磨刀石和铁刀鞘等文物。

此外,工作人员还在清理遗址的过程中,发现了元代的钧瓷瓷片、宋代的“大观通宝”和金代的“正隆元宝”两枚铜钱等重要文物。

工程——

灵岩寺迎来新中国成立以来

规模最大文物保护工程

灵岩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灵岩寺考古发掘工作,是灵岩寺整个文物保护工程的一部分。整个文物保护工程总投入将达到2300万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灵岩寺规模最大的一次文物保护工程。

灵岩寺创建于东晋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在唐代时被列为“海内四大名刹”之首,1982年被列为全国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年代久远,寺内多处现有古建筑及相关文物因为无力维护面临倒塌的危险,一些建筑还出现了漏雨现象。寺内还有部分与古老寺院不协调的现代建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灵岩寺的整体环境。为了保护寺内的重要文物建筑,灵岩寺管委会编制了灵岩寺文物保护规划,并获得了国家文物局批准,整个文物保护工程将分5期进行,预计在5年内完成。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灵岩寺文物保护规划,大雄宝殿、山门、天王殿等寺内建筑将全部进行检查维修,对一些出现漏雨、墙裂等现象的建筑将进行统一维修。对寺内众多重要的石刻、遗址将进行全面保护。目前,灵岩寺内共有历代石质墓塔167座,由于这些墓塔、石刻大多位于室外,因此出现了一些自然风化、剥落的情况,在这个工程中将对它们进行防护加固并进行石刻防风化处理。另外,千佛殿内的40尊彩色泥塑罗汉像也将获得全面修复。这些宋代罗汉像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是闻名中外的雕塑艺术珍品,被梁启超誉为“海内第一名塑”,但对它们的修复和保护工作却做得很少,罗汉像身上落满灰尘,此次修复工作除对泥塑本身进行修复外,还将采用高科技手段,在千佛殿内设置除尘、除潮设施,另外,由于灯光对罗汉像的色彩也有破坏作用,在防止灯照等方面也将有新措施出现。作为文物保护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些与灵岩寺整体氛围不符合的一些现代建筑也将被拆除,水泥地也将被铲除,改用青砖铺地,更好地呈现“千年古刹”的风格。

责任编辑:hanyu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