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墙博物馆新馆10月前建成

  中国明清城墙是兼具权利象征、空间规划、军事防御、抗洪防灾等各种功能的体系性城市构筑物,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核心物质要素;展现了多民族统一国家不同级别城市差序格局的逻辑体系;反映了中国传统宇宙观、风水堪舆、人地和谐及天人合一理念的实践成就。

  近日,中国明清城墙“申遗”文本正在做最后修改,将于3月底前提交国家文物局。同时,南京城墙博物馆也由原沈万三陈列馆改扩建,计划于10月名城会前建成并向公众开放。

  中国明清城墙“申遗”文本月底递交

  除了城墙本体,建造工艺等都在申报之列

  如果没有后来的拆城墙运动,中国拥有明清城墙的城市会不少于2000个,但如今拥有明清城墙的只有十几个,正因如此才凸显中国明清城墙的重要性。记者昨天获悉,中国明清城墙“申遗”文本调研、形成耗时多年,初稿约五六十万字,正在进行最后的修改完善,拟于本月底前提交国家文物局。

  目前申报的“队伍”含中国6省8城,“城墙序列”包括都城——江苏南京城墙,府城——陕西西安城墙、浙江临海台州府城墙、湖北荆州城墙、湖北襄阳城墙,州城——安徽寿县城墙,卫城——辽宁兴城城墙,以及皇城——安徽凤阳明中都皇城城墙。“申遗”文本起草人、主持者、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介绍,中国明清城墙,南北地域色彩浓厚。因为北方是儒家文化诞生地,讲求周礼,又地处平原,因此,北方城墙形态四方规整,中轴对称。而南方流行道学思想,讲求天人合一、顺势而为,同时地处丘陵、河谷,所以南方城墙尤其是南京城墙,依山傍水,顺应自然。

  记者了解到,申遗不单单是申报城墙“物质”本体,其建造工艺、审美艺术、交通设计等“非物质”内涵,都在申报之列,体量浩大。明代的南京城,分为外郭城、都城、皇城、宫城四重,其四重城垣结构在世上独一无二。最壮观的当属有13座城门的都城城墙,长度为35.267公里,其长度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在中国筑城史上,南京明城墙也具有独特的地位,首先它带动了中国制砖业,从此之后城墙基本用砖砌,而在此之前则基本是夯筑的。其次,它独创性地使内瓮城和拱券门成为一种特例,改写了中国筑城史。在此之前,城门是“过梁式”木结构,即城门上方架大梁,城门为方形,宽度也受限制,易受火攻。明代制砖技术的提高,砖结构建筑普遍发展,拱券跨度大大增加,为建筑气势恢宏的南京城墙与之相适应的城门,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而南京城墙中华门、清凉门,以及消失的三山门、通济门、正阳门均为内瓮城,一改外瓮城修月牙状的弧形城墙保卫城门的方式,可以瓮中捉鳖,守军居高临下从三面攻击敌人。

  同时,贺云翱透露,南京申遗的是都城城墙,并不包括明故宫的城墙遗址,因为后者和作为城市城墙的明清城墙不在一个申报体系里面。

  南京城墙博物馆选址老门东

  地上地下共配建49个停车位

  阳春三月,周末到南京中华门城墙上赏风景的人不少。今年10月名城会前,城墙下的南京城墙博物馆新馆将向您展示明城墙历经岁月沧桑而风采依旧的650年。按照正在公示的规划,南京城墙博物馆新选址老城南门东地区,在沈万三陈列馆基础上改扩建。

  原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位于台城,整个展厅面积仅200平方米。由于展厅面积有限,不少城墙方面的资料无法向市民和游人展示。今年是南京城墙650岁,南京市相关部门去年明确要修建南京城墙博物馆。有别于明城垣史博物馆,南京城墙博物馆的定位是中国古代城墙历史与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展示地。

  记者从规划蓝图中看到,原来中华门东北侧的沈万三陈列馆及其西侧绿地将改扩建为南京城墙博物馆。新博物馆将向地下要空间,在对原沈万三陈列馆东进院落内部功能置换的基础上,将对西进院落进行改扩建,并采用明挖,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根据设计方案,南京城墙博物馆新馆用地面积为695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371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2层,约2925平方米,主要功能为博物馆办公及游客服务设施。地下2层,约7446平方米,主要功能为展厅、库房和停车场。地上地下共配建机动车停车位49个,地上主要是一些临时停车位。

  从规划效果图也可以看出,南京城墙博物馆新馆将延续老门东建筑的总体风格,白墙灰瓦庭院式、古色古香;其中入口处一排建筑特别设计了玻璃屋顶,屋顶下就是步入地下展厅的入口。这种设计保证了博物馆内部的自然采光。

  据悉,该方案已经组织专家咨询,符合规划要求,南京城墙博物馆最快在今年10月名城会前建成并向公众开放。

  呈现“南斗”与“北斗”的聚合

  明城墙藏着朱元璋“宇宙观”

  为庆祝南京城墙650岁生日,“南京城墙”联合江南时报,推出“肇城650年”特别故事,由古及近,从修造到保护,揭秘你不知道的南京城墙。明太祖朱元璋在建明城墙时,蕴藏着“宇宙观”。

  南京城墙专家介绍,朱元璋在农民义军首领到一国之君的道路上,十分注重网罗各类人才,特别是一批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兼懂传统礼数的能人贤士。这些人在协助朱元璋谋取天下的同时,对中国建都传统规制的建筑十分熟悉,还特别强调这些建筑物及其名称的隐喻。“明代南京城墙在整体上呈现了‘南斗’与‘北斗’的聚合,有‘仿效宇宙形象’的设计。”

  这种设计思想并不是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因素的排斥,相反,这种利用堪舆术(一种风水术),特别是仿效宇宙星象的设计思想,是对诸多因素的综合融通和强化。在南京城墙以及皇宫的布局中,就可以找到很多实例的证明。

  由于受“中国即天下,天下即中国”理念的影响,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环绕北极和比较靠近我国周围上空的恒星,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并附之以诸星座。元末明初的南京城墙,大体上就是依照这种天文思想以及天宇中各星宿的位置建造的。其中,明南京的皇城、宫城的布局融入了中国古代天文“三垣”文化的内涵。明皇宫坐落于“北斗斗勺”内,在强化皇权天授这种历代帝王思想的同时,突出了帝王尊贵、使人敬畏的建筑效果。紫薇垣,位于北极周围,称之“中宫”。因此皇宫中的宫城也有“紫禁城”的说法。

  南京地理位置偏于我国东南,但在朱元璋眼中,南京称得上是“国之中土”。刘基等人为了体现朱元璋“皇权神授”的统治地位,在规划南京城墙时,设计思想主要是仿效宇宙天象的投射,并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结合南京的丘陵、河湖等特殊的地理条件,利用南京旧有城垣以及考虑军事防御需要等情况。京城城垣营建的平面图呈“南斗星”与“北斗星”聚合形,也正反映了朱元璋的内心所想——明城墙都城是“环宇”中的“国中之土”。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