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封泥文化在提升书法博物馆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博物馆的发展壮大,不仅在于他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而且在于藏品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品牌培养。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自1997年开始征集秦封泥精品,到2012年秦封泥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十多年来围绕秦封泥文化开展的公众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博物馆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社会关注度和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 .

  在201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秦封泥特展”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展出。展览以 “让文物历史价值得以体现,让文物文化价值得以展示,让文物艺术价值得以弘扬,让文物创造精神得以传承,让文物学术成果得以惠众”为目的,以实物观赏、动漫演示、专题片播放和互动体验的形式, 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

  封泥,亦称“泥封”“印封”,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三大文书程式之一,主要用于以竹简(或木椟)为载体的典籍和往来文书上,起到“以检奸萌”的作用。魏晋纸张出现以后,改为了“钤朱”形式,“印封”这一程式便退出历史舞台。秦封泥可以说是最早的最成熟的封缄形式,是我们国家最早的《保密法》,秦代私拆信件泄密者要严格处罚。来自湖北浠水小学的虞惠嘉同学参观后形象地说:“封泥是保密,封泥坏了皇上要杀人了。”这在古代既是科学创造,又是艺术创新,体现了“法治,诚信”理念。

  据《汉书·刑法志》载:秦始皇“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称决事,曰悬石之一。服虔曰:悬称也,石,百二十斤也。始皇省读文书,曰以百二十斤为程(相当于今天的30公斤)。”这批秦封泥出土地在西安北郊汉长安城遗址相家巷村,据专家考证这里曾是秦时的南宫遗址,是秦始皇办公的地方,因此说这些高规格的封泥封缄很有可能是经过秦始皇亲手拆封过的遗物,最少“左丞相”和“右丞相”亲封的。观众赵争耀参观展览后曾写《每天批阅竹简60斤,秦始皇也是“蛮拼的”》一文发表,引起观众热议。

  这批秦封泥第一次艺术地再现了秀丽挺拔的秦小篆,是一幅幅“袖珍式”的书法作品,是学习和临摹秦封泥文字的“范本”。 秦文字是以小篆为主体,上承大篆,下启汉隶,反映的载体主要有简牍文、陶文、诏版文、权量文、刻石文等,从目前看,秦封泥文字是秦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汉文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既有战国文字的遗韵,又有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独特风格。秦封泥再现的是秦代的挺拔多姿小篆书法艺术,是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的真实反映,是秦代标准文字的原始记录,体现出秦斯小篆的“整体端庄、纤劲秀丽”特点, 值得广大青少年和书法篆刻爱好者好好研究和认知。

  秦封泥制作时相当考究,有“紫泥” “青泥”和“黄泥”之分,因而出土的秦封泥呈五颜六色,丰富多彩。去年特展博物馆采取“保护性的展示方式”,即给封泥文物展柜内放置了适量的可自动调节温湿度的“除味净化炭”和“刻度水容器”,经过了高温和连续阴雨等外部环境变化,封泥文物没有发生干裂和霉菌等病害,确保了安全完整地再现给观众,成功地实施了“库房保管”到“展示保护”的观念转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藏品是一个博物馆的灵魂,破译藏品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文博人义不容辞的职责。通过秦封泥特展的举办、秦封泥等级的鉴定以及秦封泥文化活动的开展,秦封泥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