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市博物馆以文创产品扩大博物馆影响力

  一座庄重沉稳、大气典雅的建筑,巍然屹立在玉林市政广场之旁,这就是新落成的玉林市新博物馆。

  去年12月26日,玉林市新博物馆拉开了神秘的面纱,正式对社会免费开放。开馆至今,每天参观的市民络绎不绝。人们扶老携幼走进宽敞明亮的展览大厅,尽情欣赏罕见的文化瑰宝,参与体验博物馆举办的一系列别开生面、趣味盎然的活动,感受文明的诗意。在这里,博物馆文明潜移默化地融入社会的心灵。

  “这是玉林唯一一座地市级综合性博物馆,在玉林是一座城市地标性建筑。”日前,面对恢宏的博物馆建筑和前来参观的人流,市博物馆馆长李长江有些激动而自豪地说。

  将新馆建成玉林城市标志性建筑

  回忆起新博物馆建设,李长江说:“新博物馆离不开自治区、玉林市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更倾注了建设者的心血、汗水和智慧。”

  博物馆是市民了解玉林历史文化、启迪心智的教育场所,肩负着保护玉林历史文化遗产、展示和传承玉林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是开展国民教育、科普宣传、历史文化和艺术熏陶的神圣殿堂,是展示玉林各县(市、区)及桂东南地区历史发展变化和独特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窗口。而旧博物馆由于功能不齐全,库房条件较差、展厅面积小等因素影响,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旧馆的状况引起了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老馆不适应,新馆建设成为必然。2005年元旦,旧博物馆开始拆除。此后多年来,重建玉林市博物馆的工作一直没有停下来。“新馆选址经历了一番波折。”李长江说,经过多方论证,最后决定了二环路东侧、玉东大道南侧(即玉林市文化艺术中心地块内)这一建设新址,并明确了新馆建设的规模和投资金额,要求将新馆建成玉林城市标志性的亮点建筑。

  这一项目由此正式立项,作为玉林市重大标志性文化建设项目,市委、市政府领导十分关心支持,发改委、财政局等有关部门一起争取到了建设资金。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广西博物馆等有关部门也对博物馆建设给予了指导。

  提高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

  经过艰苦努力,凝聚了众多建设者心血的博物馆新馆终于建成。“玉林终于有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而作为博物馆人,我们有了自己的一个‘窝’。”站在新馆前,李长江感慨地说。

  从项目立项、评审到新馆建成,李长江与他的同事跑上跑下,与设计公司为了一个细节讨论到半夜是常事。为了使博物馆尽早向公众开放,他们经常要加班加点。“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连续加班35个小时。”李长江说。

  新博物馆的基础建筑完成后,要考虑的就是装修、陈列布展的问题了。“要把展览做得更精更好,突出玉林的特色,就要符合地方气质。想来想去,我们还是以特色岭南文化为切入点。”在做内部装修时,李长江与他的同事们花了很多心思,一个小小的饰物如果发现有纰漏,宁愿推翻重做,也不将就。装修的工人看到李长江都怕了,说他样样都要抓。但李长江却说:“我要对我的博物馆负责,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要知道一个小细节可以影响成败。”

  正是这种力求完美的态度,才有了这座新馆,既有现代建筑理念、又有岭南文化元素,实现了美学与实用的完美结合,成为耀眼的玉林岭南文化标志性建筑。

  博物馆对外开放后,赢得了自治区、玉林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得到了广大市民的一致点赞,李长江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特别是自治区博物馆专家认为,玉林市博物馆达到了省级展馆的水平,是地级市综合性博物馆的标杆。这让李长江非常高兴。“得到这个评价,我们这么多年的辛苦都值了。”

  “今后要增强博物馆的影响力,下一步,要做好展览提升,注入更多的社会教育服务活动,吸引年轻人的兴趣,让他们走进博物馆。”李长江告诉记者,“现在已经开了好头,在这个基础上,今后还要不断完善内部设施,加强软件建设,开发带有玉林历史文化烙印的文创产品,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