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舰出水文物首次在沈阳展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月11日,“精神如见——中山舰出水文物特展”在沈阳张氏帅府博物馆开展。该展览由张氏帅府博物馆与武汉中山舰博物馆联合举办,精选50余件出水文物展出,是中山舰出水文物实物首次在沈展出。该展旨在重温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自强和抗争精神,观众可以通过展览了解到孙中山先生以及中山舰的传奇故事。

 

  沉江59年出水文物5000余件

 

  中山舰原名永丰舰,是以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中国近现代史上一艘名舰,是1910年清政府向日本订造的两艘现代化炮舰之一。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为纪念其功绩更名为中山舰。1938年10月,中山舰在武汉会战中遭日军战机重创,沉没于长江金口水域,沉江59年后,1997年被整体打捞出水,出水文物5000余件。中山舰先后经历了“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孙中山广州蒙难事件”“中山舰事件”“武汉保卫战”等五大历史事件,是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国民革命史上重要的历史见证物。

 

  本次展览精选50余件出水文物展出,其中既有反映西方文明进程的,又有承载中国传统文化之用品。这些珍贵文物,向观众介绍中山舰的传奇故事,并通过铭牌标志、舰载设施、舰上生活、武器设备四个主题展区以及历史照片与文件,让大家走进中山舰的历史,从而了解中国近代海军史、经济史和社会史。

 

  张氏帅府博物馆副馆长曲香昆介绍,展览上有的展品是国家一级文物,如“中山军舰”长方形铜牌、“中山”圆铜牌、“永丰”锚链标志铜质西餐叉、“永丰”铭文瓜棱球腹龙柄铜茶壶、国民革命军海军第一舰队总司令部11号铜制普通证章、盾形宿字雷艇5号铜质证章、海军中山军舰21号铜质证章等。

 

  谈到为何引进此展,曲香昆说,2016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此展览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而举办的。孙中山生前与张作霖、张学良关系密切,在孙中山最艰难的时候,张作霖资助其60万元现大洋以及枪支炮弹。1924年12月14日,孙中山抱病期间,为张学良欣然挥毫写下“天下为公”四个大字。

 

  展品中的民族工业发展史

 

  据介绍,在中山舰出水文物中,最多的是海军官兵的日常生活用品。这些用品中不仅有西方产品,如德国西门子公司造台式电风扇,也有中国传统器具,如铜火锅、铜茶壶、青花瓷碗等。此外,中国民族工业史上许多著名品牌也在中山舰上有所发现,如上海兵工厂制造的勃朗宁手枪、上海署电报稿纸、上海国光口琴厂出品的“国光”牌口琴、汉口制汽水瓶等,展现了当年“中国制造”的历史。

 

  记者还看到“新生活运动”图文的白搪瓷脸盆,脸盆底部印有“新生活运动、守廉知耻、明礼达义”等字样。汉口赞育汽水厂汽水瓶,瓶身烧制“汉口赞育汽水厂”字样以及小女孩头像商标图案。汉口赞育汽水厂是武汉冷饮行业史上第一家采用机器制作汽水的冷饮厂。而“平海”铭文搪瓷脸盆来自“平海”号军舰,盆底内侧中心“平海”二字为蓝色篆文,外壁一侧有蓝色“章”字。该舰是1937年由中国江南造船所制造的一艘轻型巡洋舰。1937年9月23日,在江阴海战中被日本战机击沉。还有海军第一届全军运动会纪念章,此纪念章中间为浮雕军舰和数名军人形象,周围是链形图案,上端有方形挂孔,背面为四行竖排隶书,内容是“二十四年双十节海军第一届全军运动会纪念章”。此届运动会于1935年10月10日至16日在福州市马江举行。

 

  记者在武器设备展区看到各式炮弹、枪支弹药、佩剑等武器装备,包括中国汉阳兵工厂制造的子弹箱、广东兵工厂生产的重机枪,以及刻有北伐军誓言的步枪,展现中山舰短暂却非凡的航程。汉阳兵工厂是晚清时期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到湖北后创办的军工制造企业。有“汉阳兵工厂”铭文的子弹箱,可装500颗“七九式”步枪子弹。“七九式”步枪由广东兵工厂生产。勃朗宁手枪由上海兵工厂制造。兵工厂前身为江南制造局,是李鸿章创办的洋务企业。1905年,清政府把船坞部分从制造局划分出来,成立江南船坞,另一部分成立兵工厂,并于1907年更名为上海兵工厂。

 

  展品中还有瑞典造饮食用具

 

  在本次展览的珍贵展品中,也有瑞典造的搪瓷奶缸、西式刀叉和调料托盘等餐具。

 

  据专家推测,当时的中国海军官兵饮食用具中西合璧,也说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接受国外新事物。比如瑞典制搪瓷奶缸,此奶缸为搪瓷质地,曲形花口,弧腹瓶底,与一般牛奶杯形状相似;“永丰”标牌西餐调料架,此调料架由多个圆环组成,便于放置调料瓶。中山舰出水文物中,发现不同国家铭文的西餐用具,这些西餐用具是为接待外宾或高级官员而准备的。

 

  记者还看到一个炮弹壳制成的笔筒,寄托着海军官兵的情思和志向。此笔筒使用统一口径的炮弹壳制成,但长短不一,这是因为舰上官兵根据其艺术构思以及铭文内容所需而截选。壳身刻字,使得小小的弹壳笔筒既美观又实用。

 

  中山舰陈列于武汉中山舰博物馆

 

  在展览结束语中,记者看到这样的一段文字:1996年11月12日适逢孙中山诞辰130周年,我国政府在武汉金口水域正式启动打捞工程。工程历时100天,先后有八名潜水员下水作业,潜水662次,潜水总时数为1402小时。从各舱室及甲板上清除的泥沙重达1500余吨。1997年2月18日中山舰出水,并于1999年11月12日展开为期两年的修复工程。2008年5月25日,恢复原貌的中山舰被运送至武汉中山舰博物馆,陈列于展览大厅。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