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博物院开展馆藏古钱币整理与保护工作

  2015年下半年以来,为全面完成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安徽博物院组织专业力量开展了馆藏古钱币的整理和科学保护。

  安徽博物院馆藏古钱币逾5万件(套),约占馆藏文物数量的四分之一,年代涵盖较广。由于馆藏古钱币数量巨大,仅有88件经过专家鉴定,大量钱币没有经过全面细致的整理,存在着数量登记不精确、年代分类不准确、锈蚀日益严重等问题。实施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项目以来,为了摸清家底,加强文物保护,自2015年8月开始,安徽博物院以推进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为契机,组建了古钱币整理小组,有计划地开展馆藏古钱币的整理与保护工作。

  针对馆藏古钱币保管的现状,在整理过程中,首先明确以原有的文物总登记号为基础,将同一登记号下同一种钱币单独列为一个分号。过程中,先将同一个文物总登记号下的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钱币分开,之后再对同一时代不同种类钱币进行细致分类,例如同一个文物总登记号下的北宋宣和通宝、祥符通宝、政和通宝等钱币分别编以不同分号,同一种钱币如果背文不同,大小差异或有特殊形制则另外单独登记。其次,按照可移动文物普查的规定对钱币的名称、年代、数量等进行统一规范。对于之前古钱币命名中出现的“裤型钱”、“莽币”、“宋元明清钱”、“铜钱”等进行准确定名,对于之前计件为“约60枚”,“1包”、“1串”、“60斤”等经核准后计以明确的数量。截至目前,已经分类整理出2万件钱币,拍摄文物照片6000余张。

  在钱币整理过程中,部分钱币由于泥土粘连难以统计准确数量,表面锈蚀严重难以分清年代等,特别是考古出土的古钱币,这种情况更为明显,给古钱币的分类整理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为了加强古钱币的科学保护,顺利推进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工作人员遵照文物修复的流程,根据每一枚钱币的保存状况,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比如与土壤结合紧密的“钱团”,配置一定浓度的螯合剂,加热分离;对于表面锈蚀严重的“钱块”,先加固后,再采用低浓度的弱酸性物质进行清除;对于表层土锈,采用牙刷小心刷干净等等。这些钱币经过清除土锈、表层浮锈、除有害锈、封护等一系列程序后,基本上能够满足研究和展览的需要。从实际效果来看,采用上述办法,90%以上的古钱币能够得到很好的分离和保护,目前已经分离和清理古钱币4000余枚。

  通过对馆藏古钱币的分类整理,不仅快速推进了安徽博物院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而且更加明确了馆藏钱币的详细状况,为今后更好的开展古钱币研究提供了保障。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了古钱币的分类整理、科学保护和拍照摄影等一系列工作流程,为推动钱币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