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赣州客家文物博物馆 传承独具特色客家文化

  此生若得幸福安稳,谁又愿颠沛流离?西晋末年到清朝末年,由于战乱和土地紧张等原因,汉民族发生了数次规模宏大的人口大迁徙。迁徙中,许多客家先民为了逃离战争的腥风血雨,在江西南部这片青山绿水中建祠安家、繁衍生息。

  “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在无言的流年里,曾经急促脚步踏起的尘埃已经落定,曾经披荆斩棘的自强身影已经离开山林,曾经乘风破浪下南洋的船舶已经沉没海底——流年已去客犹在。

  请随着笔者的脚步走进赣州客家文物博物馆,去感受客家人独具特色的文化——

  ● 从涓流积至沧溟的点滴守护

  赣州,是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形成的摇篮。

  入冬时节,依山就势而建的赣南师范学院美景醉人,灰白相间的美术学院静静地坐落于学校一隅。时不时,一群肩背画板、手提颜料盒的青葱少年嬉笑走过,每当他们经过三楼转角处时,总会不由自主地多看一眼,那便是全校师生引以为豪的赣州客家文物博物馆。

  自2004年创建以来,博物馆一方面立足高校,积极发挥高校文化优势、人才优势,成为赣州市首家经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批复的民办博物馆、江西省首批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基地、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会员,另一方面还成为赣州宣传客家文化的一扇窗口,接待了来自泰国、乌克兰、俄罗斯、法国、韩国、塞拉利昂共和国、美国等诸多国家的政府官员、学者。

  走进琳琅满目的博物馆,只见1500多件(套)客家建筑木雕、石(砖)雕、牌匾、陶瓷、服饰、家具用具、家(族)谱、印刷雕版等八大系列藏品错落有序地排列着,而这只是馆藏文物的十分之一。因藏品质量高、数量多,该博物馆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以反映客家民俗为主题的文物博物馆。

  赣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陶晓俊是博物馆的创建者,而他的建馆之路还得从一方小小的木雕说起。

  20多年前,出身美术世家的陶晓俊在于都县进行田野调查,走到人烟稀少处,有一座坍塌的明代祠堂孤独地立于疯长的杂草中,任风雨侵蚀、碎石乱横。朽木断墙边露出一块方形小木板,上面沾满了泥土,还挂着黄蜂窝。怀着怜惜之情,陶晓俊把它拾了起来。洗净之后,却见小木板上刻有三个客家人物形象:中间是一位背微驼的年长妇人,左右两边分别站立着一对男女,男子戴头冠、着宽松七分裤,女子戴头巾、着宽松布袍,并外裹围裙,两人共同搀扶着中间的老妇,三人呈行走状。

  木雕虽小,却真实再现了中原汉族先民举家南迁的艰辛,生动描绘了当时客家人的生活细节。在赣州2004年举行的世界客属第19届恳亲大会上,这块木雕上的图案被印在大会贵宾请柬上,成为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符号。而此次大会上的客家文物展成为客家文物博物馆的雏形,并因展品之丰富、精美引起广泛关注,给前来参会的客属知名人士曾宪梓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欣然为该馆题写了馆名。

  ● 从异乡变成原乡的历史见证

  历史是一本书,虽然可以找出原稿把它焚毁,却无法把它从人类记忆中一笔抹去。

  作为汉民族的八大民系之一,初步统计全世界约有1亿客家人。小小的客家先民木雕见证了客家人筚路蓝缕的南迁史,而馆藏的另一块明代整板木版年画则见证了南迁后的汉先民,如何把赣南这片异乡变为原乡:客家人把中原文化的火种撒播到赣南的长山大谷的同时,为了适应当地的人文环境,客家人接受了畲族、瑶族、苗族等本土文化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体系。

  木版年画由整块香樟雕刻而成,原是老百姓挂在正厅,或者装裱一番挂在祠堂以供烧香祷告之用。年画中,龙船与凤船竞渡争流、旌旗飘飞,船上男子女子或站立,或奋力挥桨,栩栩如生。烟波中,五娘立于船头,旁边刻有“五娘”“大显神通”等字样。

  五娘,亦可称为赣江的妈祖。在陆运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章、贡二水汇合而成的千里赣江,成为长江流域连接赣闽粤的交通大动脉。七里镇的陶瓷、赣县的泥片茶、瑞金的黄金等便是通过这条水系远销外地。为了行船安全,客家先民创造了五娘形象,并在赣江边上建造了许多五娘庙,尤其是以险峻著称的十八滩地区。在上船前和下船后,船夫往往要去五娘庙祭拜,感谢神通广大的五娘,仁慈地守护那些在江上行进的船舶。

  木版年画不仅折射出客家文化,还反映出当时雕版印刷技术的先进,而整板原版能够完整地流传至今实属不易。几年前,冯骥才先生来博物馆参观,激动地说,这是他见过的中国最大的整板雕版年画。

  除了木雕,匾额也是客家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匾额种类繁多,有褒奖匾、书房匾、寿匾、堂匾等,其承载的文化信息或寄托高贵理想,或昭示显赫家世,或记录祖先事迹等。在客家文物博物馆里,共珍藏了300多款牌匾。从清代雍正到光绪年间每一位江西学政的题匾、迄今已有四五百年历史的收于宁都县的明正德年间进士牌、西江四戴的“盛世双瑞”“瑶池露浥”“苍松翠柏”匾……流年是善变的,这些匾额见证了血泪,也见证了辉煌。历史长河中,一批批客家儿女在时代风云中勇立潮头,不仅创造出一个个白手起家的商业奇迹,还诠释了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在清代更是留下“一门四进士,叔侄两宰相”的千古佳话。

  乾隆年间,最高行政机关是三殿三阁,由六位正一品的大学士担任。与纪晓岚、和珅同朝为官的大学士当中,有两位是同出一门的叔侄。

  戴衢亨,大余人。他的一生,是伴随乾隆的一生。乾隆下江南时,正在白鹿洞书院读书的他给乾隆献诗,乾隆甚为喜欢,赞其才气,并把他提拔到军机处当军机章京行走。两年后,戴衢亨参加科举考试拔得头筹,乾隆钦点状元。戴衢亨从政谨饬清慎,颇有远见,历任侍读学士、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等朝廷要职,主持了乾隆葬礼后没几年,他也与世长辞。去世之后,戴衢亨葬在南昌,现南昌市东湖区的状元桥相传便是为纪念他而建。馆藏的“盛世双瑞”匾便是戴衢亨的手书。

  与戴衢亨同样入阁拜相的还有他的叔叔,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的戴均元。其手写的“瑶池露浥”匾“予告在籍”的落款见证了他波折的晚年。戴均元以治水而闻名,在职时曾被委办皇陵,然而就在81岁高龄已告老还乡时,皇陵宝华峪地宫内出现渗水,道光皇帝甚为愤怒,参与工程的朝廷官员有的获刑,有的革职,有的发配,而戴均元亦被抄家。只是他清廉一生,被抄家时家财不足万贯,道光帝念其年事已高,在职时功勋卓著,便“免其死罪,并免发配,即行逐回原籍”。自此,戴均元留在大余县城,拥抱草木,诗书相伴,在95岁高龄时老死床箦,柩葬故园。

  此外,戴衢亨的父亲戴第元、兄长戴心亨皆为进士出身,显赫于朝,世称“一门四进士,叔侄两宰相”。

  ● 从田野走进厅堂的生活图志

  在客家民系聚居的赣、闽、粤三省,蕴藏着较为丰富的银矿资源。作为一种贵金属,银饰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作为社会交往、民俗活动中表达情感、礼俗的一种载体。客家文物博物馆收集了十几公斤银饰,这些银饰从头部的簪、钗、梳、篦、耳环,身上的围裙链、银针筒,手上的镯子、戒指、链子,再到客家儿童的长命锁、脚绕子等不一而足,种类齐全、样式繁多。其中,最能代表客家文化特色的便是客家围裙链。

  客家妇女善良勤劳,除了繁衍后代,还要承担田间劳作的职责。她们抛头露面,从不裹脚,把一双大脚印深深地刻在四季的田野上。受畲族服饰的影响,客家女子外穿的常服是右衽的大襟衫,为了保护大襟衫,也为了劳作需要,客家女子一般都会系一件靛青的围裙,围裙上或滚边、 或手绣各种吉祥图案,再配以一条明晃晃的银链,简朴中透出高雅。

  围裙链分为系链和挂链两大部分,前者作为围裙的系带挂于脖后,后者挂在前胸围裙上角。除了装饰,围裙链还常挂牙针、耳套、眉钳、舌苔拐子等实用挂件。无论是铃铛、玛瑙、梅花等装饰物,还是瑞兽、花草等纹样,都是典型的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畲瑶苗族文化长期渗透的产物,都体现了华夏民族特色。而博物馆中,有两条清代围裙链显得“不伦不类”:双股银链上嵌着15枚印有伊丽莎白女王头像的英国银币。

  “中国人有三大创业史,闯关东、走西口,以及以客家人为主体的下南洋。”丈夫九死一生漂洋过海后回到家乡,除了置办房产、田产,为了感谢妻子,他把下南洋赚来的银币镶嵌进妻子常用的围裙链上。月光皎洁,泛着白光的围裙链成为妻子与丈夫寄情相思的纽带。

  除了穿梭田间地头,客家女子还是优秀的针线女工,滚边、荷包、钱包、烟包等皆是自己制作,唯独孩子的童帽,却多由外婆绣制。博物馆里的500多顶童帽,艳丽地装饰了客家孩子的童稚岁月,给厚重的博物馆带来了勃勃生机。

  每一次相聚的喜悦都是久别的思念。当外婆去看女儿和外孙时,常会带一顶童帽。夏天的遮阳帽,冬天的厚棉帽,盖住脖子、防止后脑进风从而感冒的风帽;童帽上象征富贵的牡丹和芙蓉,象征多子多福的石榴花和莲花,象征吉祥如意的八仙和福禄寿,受苗族影响并成为童帽中最为常见的图案的“花蝶”图像;从北方的牛羊崇拜到现在的狗头帽、猪头帽,从厚重的北方帽到染上江南清秀气韵的虎头帽、狮头帽……童帽不再是单纯的实用之物,而是凝聚了长辈对后代的无限祝福和期望,它让血浓于水的亲情更加稳固。

  读懂客家人的生活,既要看人们的外表穿戴,也要看生活中的那些琐碎物品。灯芯被剪后直接被剪刀兜住的灯花剪,给亲朋好友送一桌酒席去的食盒担,极具江西特色的瓷板装饰家具,从五钱到五十两的14个一套的明代砝码,没有一颗钉子的梯台型闺床,装木炭的熨斗,见证赣州陶瓷辉煌的七里窑乳钉罐,从唐代的铁锁到后来的鱼形锁、虾尾锁等,从早期的“镫”到晚清民国的玻璃灯具……北方历经战火洗礼,已经很难寻觅到中原文明的原生态痕迹,而居于南方大山深处的客家人,则相对完整地保存了中原原生态文化,成为中原文化的活化石宝藏地。

  ● 从先贤传承下来的家风礼赞

  或许是出于对自己“客家人”身份的固守,流浪的脚步强化了客家人崇先报祖的思想,客居他乡的同仇敌忾巩固了客家人的族群观念,而屋堡式建筑围屋的生活环境则为凝聚族群提供了物质条件。自古以来,客家人“身背字牌走天下”,宗族观念浓厚。

  走进博物馆,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个客家祭祖的场景再现。从普通人家的香炉、烛台、石敢当,到大户大族的石狮、神龛、神轿,样式丰富,形象各异。其中,一座油彩斑斓的大型神轿尤为引人注目。

  10多年前的一天,陶晓俊在赣县与兴国交界的村落进行田野调查,他听闻村子里有一座珍贵的神轿,便跟着一名30多岁的中年男子来到他家。见到神轿的那一刻,陶晓俊惊呆了。神轿,三层雕刻、工艺精湛,旁边有孔,以便插上竹竿抬起,轿中坐了一位家神。原来,这个村落是客家钟姓的一个分支,祖上是位手拿弓箭、身着盔甲的武将。为了祭奠祖先,村民便把他的形象刻在木头上,并把他像神一样供奉起来,而轿子下的木板可以抽出来,上面写满了历代祖先的名字。不难想象,在元宵节、清明节、家族修谱等重大事务时,族人抬着它在村子里游行,朴素的客家村民围在道路两侧,虔诚地凝视着眼前的祖先。就在陶晓俊苦下工夫,终于买下神轿并将其运走时,中年男子却突然喊出一句“等一下”。他跑回家里拿来纸香蜡烛,把野草扒开跪在地上,燃起香烛,并用客家话诉说着对祖宗的感恩与希冀。

  如果说,祭祀用品更多地呈现于祠堂,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神物, 那客家人的堂号风气则非常接地气,至今在上犹、崇义一带的乡村仍很常见。而博物馆里便收藏了许多堂匾、门匾,这些堂号文化将质朴的山村田野点缀得诗意盎然。

  每个客家姓氏都有一个堂号,有的是几个姓共用一个堂号,有的是一个姓包含了很多堂。堂匾和门匾是有密切联系的,堂号可能是祖先的郡号、封号,或者官职;而门匾或显示高贵家风,或颂扬高尚风格。如客家黄姓是一个大姓,江夏堂是黄姓专属的一个堂号,而江夏堂的门匾经常写“清白传家”,实际上就是指他们祖先的封地在江夏这个地方,而他的祖先为官廉洁,告诫子孙“清白传家”。

  ……

  “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传统的重要,纷纷回头去找传统找文化,找自己的根,可是从哪里去找?许多人会从书籍中找,但书籍是抽象的,而见证岁月的文物则是具象的。博物馆不是象牙塔,它是大众学习传统、回归传统、瞻仰先贤、铭记历史的地方。”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一件件地拾漏到一车车地买,陶晓俊和客家文物博物馆还在前行路上。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