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博物馆两千多件文物带你穿越古今

新石器时代的褐彩双耳陶罐-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商·象纹大铜铙-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长沙窑青釉褐彩七贤人物图诗文罐-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西汉·“曹女巽”玛瑙印-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战国·蜻蜓眼琉璃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明是一段旅途,博物馆呈现所有来时的站点。长沙市博物馆馆藏文物近5万件,在即将开放的新馆,将展出珍贵文物2000余件。这些因为条件限制一直深藏市博库房的精品文物,将在市民面前惊艳亮相。

 

  这两千余件文物,并不是一件件孤立的“艺术品”。在新馆的一二层,将展出基本陈列,全面展示长沙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史,为人们述说长沙的历史故事。明年底一二层陈列将面世。

 

  本报邀请长沙市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刘瑜和副主任张海军为读者盘点。本报选取了几件有代表性的珍贵文物,为您展示长沙历史中的几处“文明站点”,还有更多的故事,有待新馆开放时,市民亲身探寻。

 

  来自20万年前的砍砸器

 

  史前时代的长沙是什么样的?据专家考证,那时的长沙,曾生活过一个文化高度发达的人类群落,他们生活在靠近湘江的河岸地带,过着渔猎生活。不但学会建房,还掌握了高超的陶器制作技艺。

 

  “这部分以浏阳永安出土的旧石器、长沙县南托大塘遗址、长沙县广福乡腰塘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为依托,展现长沙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早期的农业文明和长沙先民们的精神世界。”刘瑜说。

 

  其中,将展出的褐彩双耳陶罐,是1986年在长沙南托大塘遗址出土。这件陶罐的纹饰特别精美,极具研究价值。

 

  在这一部分中,还将展出此次年代最早的文物。是在浏阳永安采集到两块砍砸器和一块尖状器,年代为距今20万年前。

 

  铜官窑开创彩瓷时代

 

  三国以后,随着中央王朝加强对江南的开发和经济文化南移,长沙逐渐成为湖湘的首善之区。在唐朝,长沙最具代表性的出土文物便是铜官窑。唐代铜官窑开创了中国瓷器的彩瓷时代,并且远销海外。

 

  市博物馆是国内收藏长沙窑最多的国有收藏机构。被选为展出文物的“竹林七贤”诗文瓷罐,是为数不多的长沙窑人物题材器物之一。在瓷罐上,有褐色线条白描的两位高冠长服人物,两人相对而坐,似饮酒吟诗。

 

  “编铙”还能奏乐

 

  在商周这一“站点”,将以长沙出土的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象纹大铜铙等商代青铜器及商周时期的宁乡炭河里城址、望城高沙脊贵族墓地的模型。

 

  其中,象纹大铜铙被称之为“铙王”,是长沙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1983年出土于宁乡,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商周铜铙中最大的一件。长沙市博物馆即将公布的LOGO,就是以其为原型。大家都知道“编钟”,而在宁乡曾经出土过一套“编铙”,五音俱全,能组合演奏。

 

  马王堆汉墓只是冰山一角

 

  西汉时期分封长沙国,长沙作为王国都城历时200余年。马王堆汉墓只是其中冰山一角。

 

  天马山至谷山起伏的山冈上,二十余座长沙王陵,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辉煌。该部分将重点介绍长沙国分封始末、异姓长沙王、同姓长沙王的历史沿革,复原西汉诸侯王(后)葬制保存最完整的“渔阳”王后墓场景,展出西汉王陵出土的青铜器、玉器、漆木器、金银器等,展示汉代长沙高度发达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1975年出土于长沙市陡壁山的西汉“曹女巽”玛瑙印,出土于西汉吴氏长沙国王后墓中,为长沙王后私印。字体华丽婉转,是汉印中的上乘之作。

 

  文物修复步骤

 

  1.清洗。既要去除灰尘、霉斑,又要保证不对文物造成损伤和脱色等。

 

  2.揭裱,把画心由旧裱上揭下来。揭开后,就会发现以前曾修补过的痕迹,在有的字画中,可发现好几种不同的修复痕迹。

 

  3.补。补全缺损,并用签条“抚平”细纹,修旧如旧。

 

  4.全色。全色又包括接笔、补色,就是用笔墨把残缺之处补好。接笔时,要符合古人的笔法,与原作浑然一体。

 

  楚人好巫爱铜镜

 

  战国时期,楚人开始修筑城池,长沙城市由此发端,其后两千多年,长沙城市中心从未改变。

 

  铜镜是长沙出土青铜器中极有特色的种类。楚人对铜镜十分喜爱,长沙地区发掘的楚墓2000余座,出土的铜镜就有数千面。山字纹铜镜是楚镜的典型代表。

 

  楚人好巫,张海军介绍,蜻蜓眼琉璃珠就是一件极具“巫风”的文物。1990年出土于长沙浏城桥,通体绿色,器表突出30个半球形颗粒,颗粒底部饰白色圆圈纹,状似蜻蜓眼。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