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博物馆也要“咬文嚼字”

  大概是由于职业(笔者现为中小博物馆的一名从业者)和经历(笔者曾是语文教师)的双重关系,我外出时总喜欢到博物馆去转转,也曾多次被一些大型博物馆(院)的基本陈列折服,被这些基本陈列的简捷而又优美的文字吸引。同时,我也深深感到,中小博物馆虽有文物较少等先天不足,但也要向大型博物馆学习,在搞基本陈列、临时展览时也要“咬文嚼字”、推敲词语——这是我们能够、必须做到的。

  为说明问题,略举数例。

  某博物馆用馆藏的七十多幅清代扇面搞了一个临时展览,创意很好,展览也搞得不错——策划者根据作品的内容,将七十多幅清代扇面分为三大类别,书法扇面、花鸟扇面、山水(人物)扇面。由于是首次展出,吸引了不少观众。但不知为什么,有关方面把这次展览的名称定为“尺牍寄情——某某博物馆馆藏清代扇面展”,连户外的横幅上也是这样写的。查字典,“尺牍”条下的解释为书信,因古代书简长约一尺。如是,“尺牍”与“扇面”相比,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是风马牛不相及,相去甚远。虽说仅是用错了一个词,但却让人们倒了胃,就好比吃了一次色、香、味俱全的佳肴以后,忽然在盘中发现了一只绿头苍蝇,岂不大煞风景?

  为彰显区域特色,某博物馆中有海盐产运销的专题陈列。四五年前,该馆一个同志外地征集到两件文物,一件是一百多斤重的大石权,一件是发卖子(小)包盐的、有一组称花为十六两三的称。在有关领导的督促下,这两件珍贵文物终于“得见天日”——予以陈列、与观众见面了。令人遗憾的是,有关的文字说明却不能令人满意。文字不长,毛病甚多,择其一二。有关“石权”的文字说明中有这样一句,“估计是清代该署监测盐斤定量器具”。且不说史书上常用的是“掣验”,少有“监测”一词,就是“估计”也欠妥,因为在明嘉靖年代、清光绪年代的《两淮盐法志》中均有关于掣验盐斤“石权”、“铁权”重量的记载,具体用法的图示,加上该件征集地又是古代掣验重斤走私的关卡处,应该是铁证如山,完全可以断定其为明清时掣验盐斤的石权,为什么要“估计”一词来“自降身价”呢?另外,用“估计”一词,虽然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伟大谦虚”,但博物馆把自己都不能确定的、“估计”的、“似是而非”的东西陈列出来,岂不是在糊弄观众?

  发卖子(小)包盐称的文字说明标题是“称盐称杆”,这一标题也是错误的。称、称杆、称砣是有关连、但意思不尽相同的三个词。通常说“称”,是指有称杆,有称砣。俗话说的“称杆不离砣,媳妇不离婆”是指称杆、称砣之间的密切关系,二者结合为一组方为“称”;而“称杆”、“称砣”则都是单件的。事实上,征集回来的、陈列的出来的是“称杆”、“称砣”一组文物,标题理应为“称盐称”,但不知为何注为“称盐称杆”?笔者也寻求失误的原因,原来征集者在将此文物移交时,注明的是“称盐称一杆(含砣)”。征集者的注明是对的,“称盐称一杆”是数量词后置,“称”的量词就是“杆”。但陈列时的文字说明为了“称盐称杆”就错了,变成偏正词组,其中心词是“称杆”、“杆”。真的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至于其他的业务上的不足,如为什么要用十六两三的“称”来发卖子(小)包的盐,也应该说出个原委。关于这些,就不多说了。

  在一些中小博物馆,以上的例子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了,有不少同志或许也就“见怪不怪”,甚至会有人说我是“吹毛求疵”。我以为不然,虽说对“文章”这东西,历来是褒贬不一,褒之者誉之为“经国之大业”,贬之者损之为“雕虫小技”。但作为文博工作者,在强化服务意识、努力多出精品的今天,还是讲究一些好。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