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81岁乐活老太自建“刺绣博物馆”
图为郭彩云展示自己制作的第一只“三寸金莲”绣花鞋
图为郭彩云制作的缩小版绣花鞋。
香包、针线盒、“三寸金莲”绣花鞋,民间枕顶。西宁81岁老太一针一线绣出一个小小的“刺绣博物馆”,一针一线绣的不仅是一个花样,做啥都是以前的回忆。
身着土族特色七彩袖服装,染着时髦的红色头发。这个在社区工作人员眼中开朗活泼、时尚爱打扮的老太太叫郭彩云,今年已经81岁的她耳清目明,一手针线活更是在社区被津津乐道,作品多次在社区、妇联等地举办的文化活动上展出,而且成品没少被亲戚好友“顺手牵羊”。
生于江苏的郭彩云在1958年从江苏来到西宁,随后在此结婚生子,现在已有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自老伴去世后,便一个人生活。几年前,老人重操旧业开始做手工活,从刚开始的绣花鞋、民间枕顶到现在的香包、针线盒、十字绣以及毛线织的乌龟、南瓜等小摆件。
“身边的老太太都说我是个闲不住的人,一天爱动的很。”郭彩云说。“而且人老了,一闲下来就容易胡思乱想,一做这些就什么都忘了。”
各色的轻薄绸布做成的绿叶、花瓣层层堆积成一朵娇嫩鲜艳的莲花状荷包;充满土乡气息的梨形、钟形的针线盒挂在墙壁上;沙发上放着的方形枕枕顶上绣着色彩艳丽的石榴花,在郭彩云家里随处可见她做的手工作品。郭彩云也不清楚自己做了多少件绣品,家里数的清的手工作品已不下百八十件。
在这么多绣品中,郭彩云最喜欢的还属缩小版的“三寸金莲”绣花鞋。看起来小巧精致的绣花鞋被郭彩云一把锁锁在了长木盒中。老太太一边打开盒子向记者展示她的“宝贝”一边说,“如果不锁起来,让人拿走了你又不知道,以前就被偷偷拿走好几个呢!”
郭彩云还能清楚的说出每只鞋子制作完成的前后顺序。“自开始做了第一只便欲罢不能,而且越做越小。”到现在最大的两寸多一点,最小的只有一寸半不到。而且每次只做一只,到现在已经做了将近30多只。只有半只手掌大小的“三寸金莲”绣花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粘鞋帮、纳鞋底、沿鞋边、绣花样……一只小鞋要将近一天半到两天的时间才能做成”郭彩云说。各色的缎面的绣花鞋上,一针一线绣着各种花样,粉色的花瓣、黄色的花蕊,红色的花苞在枝头待放。鞋面上平滑整齐的绣花能看出老太太的绣工。
“就喜欢做这些东西,做了就自己收藏,也不送人。”郭彩云告诉记者,此前她的绣花鞋拿到广场展出的时候,被一个小姑娘以5块钱买去了一只。“要不是她一直央求,不说五块钱,十块我也不卖。”老太太态度坚决。
郭彩云从十几岁开始绣花,做绣花鞋、孩子们穿的衣服裤子。“以前穷的什么都没有,吃的没有,穿的没有,哪有心思做这个。”现在的郭彩云,只有手里有点东西就要做成个小玩意,有点布料就改成小马甲,不穿就放着。
如郭彩云所说,除了绣花鞋、荷包等绣品,她家里随处可见经过“改装”的小物件。布料酒包装做成的纸盒外套、拼接的盘扣马甲,废弃布料做成的收纳袋。“现在好多邻居和朋友家里都有我做的收纳袋、小摆件什么的。马甲都送出去好几个。”郭彩云语气中透着浓浓的满足和自豪。
郭彩云家客厅的沙发上放着做了一半了的鞋帮,上面的花样只绣了一半。旁边放着的iPad上,暂停着刚打了一半的扑克,老太太最近迷上了玩游戏,总是在做绣工的时候被转移注意力。郭彩云有一架老式缝纫机,偶尔还要用用。缝纫机上散落着BB霜、口红、眉笔……老太太参加了社区的秧歌队,每次都要打扮打扮才出门。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