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上博开淘宝:借助网络博物馆可以离人们更近

  继北京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馆之后,上海博物馆也有淘宝店了。该馆正式宣布,日前起在淘宝网展示销售自主开发设计的文创产品,首批上架25个品种共计130余件商品。从开通微博,到建立微信公众号,再到开设淘宝店,一些博物馆正努力以“逗趣”的方式与年轻人进行良性互动。有专家认为,这或能给国内博物馆转型发展带来启示:借助网络平台,博物馆可以离人们更近。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登记注册博物馆数量已达4100余家,当前仍以每年超过100个的速度增长,相当于每3天开一个新馆。然而,目前我国博物馆资源的利用率并不高,每年接待观众的总数约6亿人次,也就是说,每位国民平均每2到3年才走进一次博物馆,而一些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居民,每年走进博物馆平均5次左右。

  怎样做才能让更多人愿意走进博物馆?这是博物馆面临的现实命题。过去,大家把博物馆当仓库、藏宝场所,比的是谁征集的文物多,谁的馆藏更丰富。如今,博物馆已进入免费参观时代,面临的社会环境以及观众群体都发生了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博物馆应该思考的是如何与公众生活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善用馆藏资源开发衍生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路径。“文化也能借助商品传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陈楠曾说,想买一个带有博物馆符号或藏品元素的衍生品,那是对博物馆产生了认同和感情。而随着衍生品被带往各地,摆在客厅书房里,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功能得以延伸和拓展。因而,有人把位于博物馆参观路线末端的衍生品商店形容为“最后一个展厅”。不过,博物馆商店的营业时间毕竟有限,借力网络平台,则能够拓展其物理时空,变成“24小时开放”。这样,人们可以实时在线购买,没去过博物馆的人,也能以别样的方式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

  事实上,借助网络平台,博物馆衍生品大有可为。今年8月,故宫博物院的官方淘宝店登上“聚划算”进行大促销,一天内共有1.6万单故宫文创产品成交。有趣的是,即便故宫就在“家门口”,北京用户在网上购买的故宫文创产品还是最多,占比达12.8%;上海用户位列第二,占比约9%;接下来依次是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甚至海外用户,都在这24小时内购买了北京故宫的文创产品。

  当然,需要正视的是:内地博物馆开发的艺术衍生品,大多数还停留在简单复制的初级层面上,仅仅是将馆藏代表作的图像印在杯子、T恤等不同物品上,无论方式、品种还是材料、形式都略显单一,需要在设计、创意上下工夫。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