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新开四大展示区域 彰显文化传承使命

  2015年10月10日,是故宫博物院成立九十周年纪念日,对观众来说也是一个值得高兴的日子,之前紫禁城从未对外开放的四大区域首次与公众见面。开放面积由52%增加至65%,一系列精心准备的文化盛宴带给观众更加精彩的参观体验,也标志着“从故宫走向故宫博物院”的目标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这四个新开区域包括宝蕴楼、慈宁宫区域、午门—雁翅楼区域、东华门区域,其中设置了8个展览,包括原状陈列、常设专馆、专题展览多个类型,这些展览均不单独收费。

  宝蕴楼 位于故宫西华门内、武英殿西,原是清咸安宫旧址。1915年北洋政府时期,为了存放沈阳故宫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两地的文物,在此处重新建起一座民国建筑风格的“文物库房”。其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和历史内涵在紫禁城中别具一格。为恢复宝蕴楼的历史风貌、消除安全隐患,故宫博物院自2013年开始启动宝蕴楼修缮工程,2015年5月完成。修缮后的宝蕴楼,设置“故宫博物院早期院史展(1925-1949)”、故宫特色文创产品展示区等,一部分区域作为文化研究与学术交流场所。因宝蕴楼为砖木结构,在承重方面有所限制,需要在开放后进行持续监测,因此将采取预约制开放方式。

  “故宫博物院早期院史展(1925-1949)”设在宝蕴楼主楼二层,通过文字、图片、档案、出版物、文物等多种形式,较全面地展示故宫博物院从1925年到1949年的发展历程。这20余年间,故宫博物院经历曲折建院、短暂发展、文物南迁及东归等多个历史阶段,形成特有的典守精神和严谨的治学传统。

  慈宁宫区域 慈宁宫位于故宫西部区域,修缮后作为雕塑馆对外开放。故宫博物院藏古代雕塑文物,品种齐全、工艺精美,具有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但缺乏一个专门的场所进行集中展示。雕塑馆为常设专馆,重点展示佛像、陶俑、陵墓雕刻等文物,展览分为5个专题,展出400余件雕塑文物,年代从秦代到清朝。其中慈宁宫正殿展厅为雕塑荟萃馆,展出45件文物,皆为故宫博物院雕塑类藏品中遴选出的精品,东汉永和五年石羊、北齐石佛像及菩萨像等,均为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品。对于这些首次亮相的部分大体量文物,故宫博物院首次采用“裸展”的方式进行呈现。10月10日首先开放慈宁宫正殿、东庑、西庑三个展厅,展出文物191件。

  寿康宫位于紫禁城的外西路,始建于雍正十三年(1735),竣工于乾隆元年(1736),是乾隆皇帝为生母钮祜禄氏(徽号崇庆)建造的颐养起居之所。自建院迄今,寿康宫一直作为文物库房使用。此次,寿康宫正殿和后殿根据历史档案恢复乾隆年间的陈设,乾隆皇帝御书“慈寿凝禧”匾额、紫檀嵌竹屏风和宝座均回归原处。寿康宫东西群房设“庆隆尊养:崇庆皇太后专题展”专题展览,遴选与崇庆皇太后相关的文物60余件,通过实物展示崇庆皇太后的生活状况,使观众全面感受“女性世界”的宫廷生活、文化习俗与历史风貌,体会到乾隆皇帝对母亲的尊重与孝心。

  慈宁宫花园位于故宫外西路,慈宁宫和寿康宫的南侧,为两者的附属花园。南北长132.8米、东西宽49.7米,占地面积6600余平方米。园中叠山砌池,建楼筑亭,是明清两朝太后、太妃们游玩休憩、礼佛唪经以及祭祀先皇、寄托哀思之处,深邃优雅,宁静肃穆。花园中的咸若馆是紫禁城中40多座藏传佛教佛堂之一,也是故宫博物院第一座对公众开放的佛堂。开放后的咸若馆,共陈设文物1050件。故宫将最新的灯光科研成果应用到原状陈列中,营造出金碧辉煌的观赏效果。

  慈宁宫花园东院考古工地位于长信门以南、南天门以北,慈宁宫花园以东的区域内。经2014、2015两个年度的工作,已发现清代中期砖铺地面、建筑材料施工坑,明代后期砖石混建排水沟、砖铺地面和明代早期大型建筑基址等重要遗迹。现在这处考古工地采取边开放边发掘的形式对公众开放。

  午门及东西雁翅楼区域 此处展厅整体改造完成后首次亮相,迎来“普天同庆——清代万寿盛典展”。展出500余件文物,展示清代帝后庆寿的盛况,迎合了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的喜庆气氛。这处2800平方米的展区,是故宫博物院面积最大、功能最全、规格最高的现代化展区,“普天同庆”展结束后,这里将陆续举办世界各国文物特展。

  东华门区域 修缮后作为“古建筑馆”,即故宫博物院又一个常设展览,向公众开放。古建筑馆总体涵盖自午门至东华门段城墙、东南角楼、东华门和銮仪卫四个部分,它们本身就是重要的文物建筑,涉及古建筑从传统设计方法到“瓦木油石”等各作内容。东华门城楼设置“营造之道——紫禁城建筑艺术展”,展出仅存的一套(11件)完整的太和殿脊兽、样式雷烫样、古建档案等文物。同时,开放从东华门至午门的一段城墙,这曾是1954年毛泽东主席到故宫时走过的地方。在东华门下的銮仪卫区域,还有一个开放的石刻展区,展出400余件院藏的建筑石刻。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