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乡土味:四川首个乡村博物馆开馆3年游者众多
2015-10-09 13:57:27 作者:刘裕国 来源:人民日报 已浏览次
国庆假期里,四川省首个乡村博物馆——绵阳市游仙区玉河镇乡村博物馆照常开放,共接待了近900名游客,很多城里的家长带着孩子专门赶来参观。犁头、风车、石磨,油灯、马掌、匾额……这些散落乡间的农家物件,被郑重地摆放在展厅里。它们身上不仅折射着先辈智慧,也守护着乡村根脉。
国庆假期里,四川省首个乡村博物馆——绵阳市游仙区玉河镇乡村博物馆照常开放,共接待了近900名游客,很多城里的家长带着孩子专门赶来参观。犁头、风车、石磨,油灯、马掌、匾额……这些散落乡间的农家物件,被郑重地摆放在展厅里。它们身上不仅折射着先辈智慧,也守护着乡村根脉。
“许多人生长在乡村,却被现代都市生活冲淡了乡愁。”玉河镇镇长董勇讲起乡村博物馆组建的起因,流露着担忧。
2012年9月,玉河镇博爱学校新任校长李术义跟镇党委有关负责人汇报工作时曾说,玉河镇虽是偏僻之地,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李术义当老师多年,经常下村、家访,发现乡村农户家里散落着不少农耕器具、民俗用品。在他看来,岁月越是久远,越能显示它们的价值。“何不搭建一个平台,传承乡土文化?”李术义建议。他的设想得到了玉河镇党委的全力支持,2013年,玉河镇乡村博物馆正式落成,设在了博爱学校。
设想通过了,但藏品哪里来?发动村民捐献旧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常年搁置在犄角旮旯的农耕器具,平时不起眼,但捐出去还真有些不舍,还有农户主张用货币置换。玉河镇逐级开会讨论,乡干部们走村串户摸家底、选宝贝。玉河镇博爱学校副校长李晓军把工作做到了岳父家,最终将一架百年龙骨水车捐献出来;天宝寨村支书朱正享捐出了自家祖传的一对太师椅;村民白蝉阮将家里的一块清代匾额无偿送给博物馆;玉河场顾家老院子里的精美花坛石也成了馆里的珍贵文物。
乡村博物馆的收藏由少到多,由单一到多样,目前已有2000多件,分成石器类、陶瓷类、木器类、竹编类等门类。其中,明代石雕6件,清代中晚期石雕12件,汉代陶俑1件,明代酒缸1件,清代酒缸1件。文物专家预测,价值上百万元。“我们收藏的农具类物品100余件,轮式水车、石碾子等物品十分珍贵,篾匠、剃头匠、弹花匠等现已不多见的匠人工具也重回人们视野;还有图书画报、小人书等,让参观者了解到前辈的智慧、乡间的历史。”李术义说。
玉河镇乡村博物馆每周三定向对学生开放,每周五对外开放,开馆至今已有上万人次参观。同时,博物馆还开展乡村博古活动,举办专题讲座,让历史与现代对话;每周三请玉河本地的篾编艺人、木匠师傅、川剧艺人、舞狮人等传授民间绝活,让参观者亲身体验,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
今年暑假期间,由游仙区组织开展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在绵阳大剧院隆重开幕,玉河镇乡村博物馆的展品带着“乡土风味”与观众见面,一架风车、一口水缸、一箕一锄……唤醒了人们对田园乡村的尘封记忆。
家乡建了乡村博物馆,让身在异乡的玉河人激动不已。雨台山村村民杨远礼20年前外出打工,如今已是江苏江阴一家公司的总经理,他说:“在我眼里,乡村博物馆里的件件物品都是游子的根!”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