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物馆加快推进汉简普查

  走进山东博物馆竹简普查现场,像是走进了一个现代化的实验室。普查员正在为竹简拆封,从试管中小心翼翼地取出,然后放在蒸馏水中仔细地进行清理。这一场景是竹简普查的第一步,拆封。

  正在普查的这批竹简是山东博物馆收藏的一批1972年发掘出土的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竹简。“竹简出土后大部分都已断裂,每段残简都存放于配置有五氯酚钠和蒸馏水混合溶液的玻璃管中,管口用橡皮塞塞紧并用蜡密封。”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古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刘绍刚介绍说。

  40多年过去了,是文物普查让这批竹简再次显露真容。

  银雀山西汉墓竹简,均为西汉手书,是较早的写本。写于公元前140至前118年(西汉文景时期至武帝初期)。该批竹简绝大部分是古代兵书,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等20余篇著作,其中不少是佚书或是首次被发现的古代书籍,最珍贵的当属《孙子兵法》的佚篇和失传1700多年的《孙膑兵法》。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哲学、古代兵法、历法、古文字学、简册制度和书法艺术等方面,都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在此次可移动文物普查过程中,普查员发现,部分竹简字迹模糊、部分断裂的有字竹简残片不易找到可与之匹配的原有文字竹简,这就造成竹简无法归类,不易清点的困难。如何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一难题呢?

  如果能将字迹显现,可利于竹简文字和简体的缀合,对竹简的清点归类和研究,将大有帮助。普查员运用了红外线图像扫描和高清彩色摄影的技术。

  这是今年8月,山东博物馆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结合“山东博物馆馆藏简牍保护修复”项目和“银雀山汉简保护整理与研究”项目开展的合作。

  普查员把竹简拆封清理后,第二步就是红外线图像扫描,利用近红外线对竹简进行特殊图像处理。

  “竹简是由竹子和墨迹构成,竹子属于有机物,墨迹的主要成分是碳,属于无机物,近红外线穿过这两种不同质地的物质时会产生黑白反差,就像病人拍摄X光片,竹简区域变成白色,黑色墨迹显得更黑,使墨书文字清晰的显现出来。”参与普查的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博士后贾连翔为记者细致的介绍了这种方法。“红外线图像扫描的优点就是对文物本体没有任何损伤,能提高墨迹信息的采集率和成像质量,对某些肉眼观察不到的信息采集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通过普查员的具体操作和对比试验,记者看到,竹简的红外线图像中,墨书文字的清晰度和细致度远远超过最早发表的黑白相片的质量,肉眼较难观察到的墨书信息也显现无余。此外,在简背发现了划痕和一些之前黑白照片中未显示的文字内容,对于竹简的拼对整理有重要参考意义。

  对竹简的拍照,要求也是极高的。“运用了8000万像素的高清彩色摄影设备,只需轻按快门,照片会放大数倍存入电脑,竹简上包括墨迹在内的其他信息比如朱砂痕迹、编绳残留痕迹等全面反映出来,能够更加完整的保存竹简的信息。” 贾连翔说。

  最后,普查员将竹简再次装进有杀菌溶剂的试管中,用封蜡封住瓶口。竹简又回到了刚出土后放置的状态。

  普查从今年8月底开始数据采集工作,目前已完成工作量的三分之二。

  经过普查清理发现,竹简共计有完整简、残简4942件,此外还有数千件残片。其中一级品竹简中元光元年历谱32枚,孙膑兵法364枚,孙子兵法196枚;二级品竹简中六韬竹简193枚,守法守令十三篇竹简286枚,晏子竹简214枚,尉缭子竹简88枚;三级品竹简3158枚。

  “用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将竹简的文字信息保留下来,是对竹简文字信息的有效保护,有利于竹简文字的研究与展示,也提高了普查的质量和效率,实现了普查与保护的融合推进。” 刘绍刚说。1985年、2010年《银雀山汉墓竹简》已先后出版了两部,结合这次普查和研究的成果,有望不久推出第三部。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