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件故宫文物 晒“疗伤”全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千片残绢如何拼出巨幅画卷、生锈缺损的人面纹牌饰做“微整形”手术、灰头土脸的沉香木雕“寿”字插屏体检拍X光片有何发现……看故宫如何给文物“病患”疗伤。继石渠宝笈特展后,故宫文物修护技艺特展今起在神武门展厅与观众见面。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透露,这是故宫首次举办以文物保护修复为主题的综合性修复技艺和成果展。为了让观众了解更多文物修复背后的故事,展览从43个文物“病号”的首诊伤情、体检报告、文物医生“开药方”、治疗过程,到病愈出院,进行全程展示。不过,这也只是这些年来文物修复的冰山一角。

 

  在展厅里,观众可以看到古书画装裱修复、古书画人工临摹复制、木器修复、实验室、纺织品修复、漆器修复、青铜器(金属文物)修复、陶瓷修复、囊匣制作、钟表修复和百宝镶嵌“疗伤”的过程。

 

  本次展览不单独售票,将持续到11月15日,凭故宫门票进院后可免费参观。观众进入展厅前可扫描二维码下载“故宫文物修复展厅”APP,通过多光源照相、细节观察、修复过程动画等多视角,全面了解文物修复过程,并可自己动手为文物“疗伤”。

 

  “光靠故宫人肯定来不及,所以我们也邀请了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宫修宝。他们很多人当年就是传承了故宫造办处手艺。”单霁翔表示。

 

  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皇宫,180多万件奇珍异宝汇聚其中。当时设立内务府造办处及各地州府制造局等机构,囊括了全国各项工艺的能工巧匠。文物修复技艺伴随文物制作而生。清朝覆亡后,造办处的匠师散落民间,大部分集中在崇文门的南小市,或开铺子、或打工以技艺求生存。这也为后来东城区的传统工艺的保留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3年故宫博物院开始实施“平安故宫”工程,其中“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项目敞开宫门,面向社会吸纳优秀传统技艺和最新的科技方法。故宫博物院与传统工艺保留最多的东城区人民政府建立了战略合作意向书,许多手艺精湛的老师傅得以入宫参与国宝修复。

 

  目前,很多馆藏文物都历经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沧桑,需要适时进行保养修复,及预防性科技保护。文保科技部已拥有一百多位各类文物保护修复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以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和古代钟表修复技艺等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代表的十余个门类保护修复专业队伍,是全国最大的文物保护修复机构。

 

  亮点 上千碎片拼出长卷 沉香木雕“住院”先拍x光片

 

  此次“伤愈复出”的《董郜山水花卉贴落》是一幅超大尺幅的绢本绘画作品。据介绍,它是在故宫符望阁内被发现的,年纪大约在200岁。由于绢本已经糟朽,它被送医时已体无完肤,一碰都“掉渣儿”。画幅纵向卷起,横向折叠,折叠处产生了上千块碎片,有的只有小拇指指甲盖儿大小。

 

  文物“医生”对每一个碎片都耐心地用清水、镊子和小型吸尘器等清洗,之后用绢纸简单加固,光拼图他们就花费了整整半个月。修复后,这幅高约4.7米、长约2.8米的古画得以重现原貌,山石、松树和灵芝跃然纸上。

 

  此次康复出院的另外一个“病号”,就是沉香木雕罗汉“寿”字插屏,一改入院时灰头土脸的模样。整个插屏为楷书“寿”字作底,上雕刻有人物、动物、植物,背面阴刻填金百字寿等,做工极其细腻。

 

  而木雕入院之初,“医生”发现“寿”字横向笔画的两端多处都有开裂。X光片显示,其体内横竖有12根铁锭支撑。经过全面体检,文物医生们最终给这个病号开列出的治疗方案包括除尘、整形、对开裂部分进行补修正、对文物上缺失部分进行补配。

 

  值得一提的是,“寿”字上一只只剩下腿的丹顶鹤雕刻让“医生”们颇费心思。根据整个画风,他们不着痕迹地还原了一只活灵活现的丹顶鹤。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