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掌门人单霁翔:我们曾花费4亿改善文物库房

  9月9月上午,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上海大学做了一场题为“展望2020年,把壮丽的紫禁城交给下一个600年”的讲座。

  201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九十年,故宫经历了许多变迁,讲座中,单霁翔为听众讲述了故宫作为文物保存单位、公众文化设施,在文物收藏、工程改造、展区服务等方面所做的工作。而2020年对于故宫和故宫博物院都是很重要的一年,届时紫禁城将迎来其600岁的生日。目前故宫正在进行两项工程,一项是为时18年的古建筑修缮,一项是为时8年的平安故宫,两项工程都将于2020年完成。

  紫禁城居住过明清两代24位皇帝,直到1925年10月10日,在三千多名社会名流的见证下,紫禁城开放内庭,诞生了“故宫博物院”。从“封建禁区”变成公众参观的文化设施,这一天发生了什么?据故宫老员工说,当天下午观众离去以后,他们从地上捡起被人群踩掉的鞋,整整有一大筐,从紫禁城成为博物馆的第一天起,它就承担起繁重的接待任务。

  到2002年,故宫博物院接待人数超过700万,十年之后的2012年,故宫接待人数突破了1500万。这一年,单霁翔卸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成为故宫博物院的院长。

  在单霁翔介绍的故宫历年来的变迁中,古建筑修缮问题一直是故宫博物院的重中之重,除了建筑历史价值,其中的藏品文物也都相当珍贵。

  尽管故宫藏品丰富,查清故宫所藏文物却只是近些年的事情,“我的前任,郑欣淼院长带领故宫人用了七年的时间最终查清故宫所藏文物有1807558件”,历经九十年,故宫博物院的收藏条件逐步改善,修缮各类文物的水准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购藏了不少珍品,米芾的《研山铭》就是从艺术品市场买回来的。

  “启功先生曾希望我们购藏《研山铭》,一位日本收藏家因为经济原因脱手,这件文物就辗转到了大陆。启先生说,这是故宫旧藏,一定要买回来,但是不要花国家太多钱。”当时这件文物送拍的底价是3500万元,几经谈判,最后花了2999万元买回来。”单霁翔说,启功先生去世后,他看到先生这一天的日记,“《研山铭》回归祖国,大快人心,就是有关部门买得太贵了”。

  单霁翔说目前藏有珍贵文物的故宫地下仓库条件的改善是得益于前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的一次参观。

  “乾隆皇帝85岁时,刻了一方和田玉的印。吴邦国委员长来参观时,故宫把它拿了出来,但是装这个印的紫檀盒裂了。跟委员长汇报过这个情况之后,他就问,为什么没保管好。我说,我们的地下库房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的,所有房间只能设置一个温度一个湿度,尽管保存不同材质的文物,也只能按照最脆弱的书画保存要求来设置温度、湿度。委员长问,改善空调系统,建一个现代化的地下库房需要多少钱。我说,四个亿,委员长就不说话了。接着他就问这个地下库房保存了多少文物,我说九十万件文物。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文物库房,三层,22000平方米。委员长认为,保存这么多文物花四个亿是值得的。”于是,故宫的地下库房保存条件得以改善。

  另外,单霁翔介绍说,故宫也在扩大开放区的面积。2002年古建筑开始修缮的时候,开放面积只占紫禁城的30%,2020年则将达到85%。这期间,紫禁城内的办公区域也将逐步调整、迁出。

  今年,故宫博物院迎来90年院庆,故宫“神秘的”西部区域将首次开放,包括慈宁宫、慈宁花园等,另外,午门雁翅楼、东华门也将开辟展区,还会新开放一段城墙。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