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阿胶功效不散 现在博物馆里安家(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早年,胶工在数九寒天将泡透的驴皮捞出。资料照片 张丽娟

 

      1938年6月29日,日寇占领东阿县城(现平阴县东阿镇)后,不仅烧杀奸淫,还大肆拆城墙,整个阿胶古城被破坏得面目全非。据知情人回忆,阿胶作坊业主与日寇展开了斗争,宁可停业,也绝不为日寇熬制半块阿胶,并机智地保存了制胶秘方。

 

      邓氏树德堂:宁可停业,不为日本人制阿胶

 

      现珍藏于福胶集团中国阿胶博物馆邓氏第五代阿胶传人邓世祥先生的谨告子孙书中明确记载:“日寇入侵,掠夺家传阿胶秘方,遂家人转业为民,停业制胶,捍卫民族气节,日寇未得逞。”寥寥数语,道出邓氏在日占时期,与日寇智斗,保护阿胶秘方的经历。

 

      邓氏树德堂之所以闻名天下,是因为他们进贡的阿胶治愈了慈禧太后血症,让其喜得龙子(即后来的同治皇帝)。为此,咸丰皇帝特赐邓氏树德堂堂主邓发三件宝物:黄马褂一身,手折子一个和“福”字。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皇帝载淳曾派一名四品钦差前来东阿镇邓氏树德堂监制阿胶极品“九天贡胶”。从此,邓氏树德堂成为专门为皇宫熬制“贡胶”的作坊。

 

      日军入侵东阿县城,司令部就设在邓氏树德堂。幸好树德堂的祖传阿胶制作秘方和医药典籍已全部密秘藏好,日本人让树德堂熬阿胶,树德堂掌门邓世祥的父亲以阿胶技艺失传为由推辞。

 

      日军见熬制阿胶不行,又勒令树德堂交出阿胶秘方。邓世祥的父亲告诉日军,阿胶秘方没有纸面记载,仅靠言传身教,阿胶秘方和制作工艺已经失传。

 

      鉴于邓氏曾经皇封“四品”和业内威望,日军未敢对邓氏下毒手。邓氏得以幸免于难,躲过一劫。

 

      涂氏怀德堂:熬制最后一锅阿胶,藏匿他乡

 

      在福胶集团中国阿胶博物馆还陈列着一块“百年阿胶”。这块阿胶历经百年,黑如漆,朱砂印记涂氏怀德堂阿胶鲜红如初。这是涂氏怀德堂第五代阿胶传人涂序勇珍藏的“百年阿胶”。经鉴定,该阿胶历经百年而功效不散,令人称奇。就是这块百年阿胶见证了涂氏与日寇斗智斗勇的历史。

 

      涂氏怀德堂创始人涂我梗,祖籍江西南昌,在行医期间,深知东阿镇所产阿胶的良好效用,于清朝道光八年,阖家迁至东阿镇,始创涂氏“怀德堂”,制作阿胶兼行医。

 

      涂氏家族,精通医学,研习经方,深得阿胶熬制之奥秒。在长期行医中进一步对阿胶的配方及制作工艺加以改进,提高了阿胶的功效。先后制作改进了“参茸阿胶”、“藏红花阿胶”、“龟板阿胶”、“柏枝阿胶”、“尚清阿胶”等多种功能阿胶,与邓氏树德堂阿胶齐名于世。涂氏怀德堂所产阿胶在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牌。

 

      据涂序勇回忆,日本占领东阿县城前,涂氏家族秘密商议,熬制最后一批阿胶,按照祖系人头分发收藏,以供家族后人在遇有瘟疫、生命危难之时备用。

 

      陈氏东岳衡:搬迁山村,成为东阿镇最后的熬胶者

 

      在福胶集团中国阿胶博物馆珍藏的《山东东阿县迁居城北直沟头东岳制胶厂仿单》中记载:“鄙人世居东阿,乐事业者,历有年,所为事变,迁居城东直沟头庄。”这段记述成为东阿城内阿胶业主在“七七事变”后,为躲战患,而作出的应对举措。

 

      “七七事变”后,陈氏东岳衡老店搬迁回老家东阿镇东直沟头村,坚持生产阿胶,济世为民,成为新中国成立前东阿最后一家熬胶者。

 

      1950年,政府投资筹建我国第一家专营阿胶生产厂即山东平阴阿胶厂,东阿镇众多阿胶作坊把阿胶秘方、制作技艺、制作阿胶工具无私奉献给国家,实现了阿胶两千多年的集大成。现山东平阴阿胶厂已成为山东福胶集团,历经六十余年的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国务院政府津贴终身专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阿胶发展的奠基者杨福安,引领阿胶现代化进程,文化养生助推中国梦,国色天香誉九州。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