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洛阳博物馆看民间珍藏抗战史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8月26日,“白河书斋珍藏抗日战争历史文献资料展”在洛阳博物馆开幕,展期2个月。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胜利,2000余张珍贵图片、320余种文献史料,无声地讲述着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从怎样一条饱含苦难而波澜壮阔的长河里延伸而来,让后人记住那些必须铭记的一切。

 

  据悉,本次展览由中共洛阳市委宣传部主办,洛阳博物馆、洛阳白河书斋藏书博物馆承办,是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而倾心组织的一次活动。

 

  2000余件史料再现抗战岁月

 

  本次展览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共有五大部分——《从甲午战争到局部抗战》、《全面抗战》、《洛阳抗战史话》、《日军暴行》、《抗战胜利》,通过2000余张珍贵图片、320余种文献史料,全面展现了全国、河南,特别是洛阳儿女用血肉之躯抗击日军、抵御外侮的不屈精神和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洛阳白河书斋藏书博物馆馆长晁会元告诉记者,这次展览有几大特色:“第一,时间跨度从甲午战争开始到日本投降为止,全部展出实物文献并配以说明,展览方式以历史为经、以事件为纬,贯穿整个抗日战争过程。第二,针对日本部分政要不承认侵略历史的情况,推出了‘日本记者镜头下的侵华罪证’系列专题,选取日本侵华战争期间记者战地拍摄和出版的近千张照片,再现日寇侵略罪行。第三,展出的部分文献资料十分珍稀,弥补公藏不足和学术空白,其中5种抗战史料更是首次展出。”

 

  据了解,洛阳白河书斋藏书博物馆为洛阳市非国有博物馆,收藏文献内容丰富、资料珍贵。馆长晁会元是宋代河南晁氏藏书世家后人、国内著名藏书家,收藏的明代金陵本《本草纲目》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曾举办全国首个佛教造像石刻拓片展,轰动国内。

 

  本场展览作为洛阳市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专题纪念活动的一部分,得到了洛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组织十余名党史专家指导展览,洛阳博物馆将其列入重点项目,提供最好展馆,进行高水平的设计,保证了展览的质量和效果。晁会元表示,政府为民间藏品组织专题展览,在洛阳尚属首次,这更加坚定了民办博物馆人保护历史文献的热情。

 

  5件珍稀抗战史料首展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了不少难得一见的文献史料,例如1945年苏中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由于战争年代环境恶劣,该书使用的是芦苇制作的纸,在芦苇荡中仅出版第一卷,流传甚稀,非常珍贵。

 

  此外,还有5件珍稀史料首次展出,成为研究抗日战争史的重要资料——

 

  第一件是中华苏维埃1936年红军印本《毛泽东论统一战线》(图一),内收《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中国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与斯诺关于统一战线之谈话》。此书不见著述,不见馆藏,是中国共产党论统一战线问题的最早版本。

 

  第二件是晋西版1941年《中国青年》第二卷3至6期(图二),为晋绥边区党委书记林枫旧藏,此前一度失传。它解决了抗战版《中国青年》长期不解的学术问题,重新修正了该刊流传历史,使抗战时期的《中国青年》总期数由29期改写成30期,停刊时间修改为1941年12月。

 

  第三件是洛阳地下党1938年出版的共产党抗战书籍,以《国文讲义》之名作伪装,内有共产党领导人的文章和共产党的一些宣传言论(图三)。此前未见洛阳地下党书刊传世,这本《国文讲义》是研究洛阳地下党抗战期间活动的珍贵革命文物。

 

  第四件是抗战时期河南大学校长王广庆的书稿(图四)。抗战烽火中,河大迁至栾川县潭头村,1944年,日寇入侵造成“潭头惨案”,王广庆自感失职,辞去校长职务。其间撰写《河洛方言诠诂》书稿,在书稿中记录了大量当时发生的实事和心得感受。手稿在动荡奔波中多有散失,该本一度失传,是研究河南抗战史的珍贵资料。

 

  第五件是日本《大东亚画报》洛阳沦陷专刊(图五为画报内页),刊登日寇入侵洛阳的大量照片,反映了洛阳守军拼死抵抗的激烈战斗场景。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