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博物馆免费展出日军签署投降书所有文物40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工作人员紧张布展,还原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场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牛角印章,用来盖公文信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日本代表签署投降书所用的文具。

 

  海口网8月31日消息(记者 陈小萍)1945年9月9日,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签署投降书,这个见证中国人胜利的一刻在位于南京黄浦路的“南京陆军总部”(原黄埔军校)大礼堂举行。仪式结束后,签降书所用的桌、椅、笔、墨、挂钟、印章等都存入当时的“南京中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前身)。

 

  今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恰好70周年。在省市文化部门的指导与支持下,这批文物中的4套10件文物将作为“‘孤悬七年举岛抗战’海南抗战文物史料展”的一部分,从9月1日起在海口市博物馆向椰城市民展出。29日,记者来到市博,有幸先睹为快。

 

  1 复原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场景


  中方代表用大桌椅,日方代表用小桌椅

 

  走进市博物馆的三楼展厅,一块巨大的挂画前,便是著名的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部分“复原”场景。

 

  在场景的中间,放置着两张长方桌以及数张座椅。博物馆根据史料,特意按照当时受降桌、投降桌的尺寸,制作了这些桌椅摆放于展区,中方代表用的是大桌椅,为受降席;日方代表用的是小桌椅,为投降席。

 

  在较大的方桌上,摆放着一个打开的蓝色锦盒,“这是日本代表冈村宁次签署投降书时所用的文具”,来自南京博物院典藏部副研究馆员奚可桢介绍道。

 

  记者注意到,锦盒中放着签字时用的漆盒、笔、墨、砚、水盂、瓷印泥盒和笔架,每一件都完好无损,非常精美。漆盒的盖上印着月季和兰花,四周则是梅花,细细的毛笔杆上刻着“上等长笔羊毫”。“毛笔只用了一次,笔尖还带着墨迹。冈村宁次正是用这支笔签署了降书,完成了日军投降的最后仪式,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奚可桢说道。

 

  2 三枚印章刻下胜利之姿


  圆长方三枚印章,十年展出一次

 

  除了文具,记者还见到了圆、长、方三枚大小不一的印章,仿佛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特殊的日子。

 

  “这些是筹备受降仪式时用于公务和纪念的印章。”奚可桢介绍,圆形印章为木质邮戳,刻有“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纪念·卅四年·九月九日·南京”——当年南京邮政总局在“陆军总部”礼堂设立临时邮局,以此章盖销函件,纪念抗战胜利;长方形为木质印章,为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筹备处发布函告之用;第三枚印章为牛角质,正方形,主要用来盖公文信笺。

 

  “这4套10件均是国家一级文物,是第一次走出南京与海口的市民见面。”奚可桢表示,这些文物每十年才会对公众展出,今年恰好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些文物再现了当年日本投降历史性一幕,也展示了中国战区受降的胜利者之姿。”

 

  据悉,这批文物将从9月1日开展,展期为40天。感兴趣的市民和游客,可从海口市流芳路五公祠后门进入海口市博物馆参观。若从海口五公祠正门穿过五公祠而进入,按照规定需购买五公祠门票。

 

  3 百余件本土文物同时展出


  火药筒、土炮等抗日装备, 以及缴获的战利品

 

  除了从南京博物院远道而来的签降文物,“孤悬七年举岛抗战”海南抗战文物史料展还同时展出,反映日本侵略海南岛及琼崖人民奋起反抗的照片、报纸、明信片、徽章、武器等113件(套)文物。

 

  1939年2月10日,日本基于海南岛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经济资源及日本南进政策的考虑,攻占了海南岛。直到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对海南人民实行了6年多的殖民统治。

 

  记者现场看到,展厅不仅展出琼崖民众抗日所用的牛角火药筒、土炮、枪械等抗日装备,还展出了缴获的战利品,包括丝质的签满日军士兵名字的日军军旗,以及日军军用望远镜、日军钢制头盔、日军微型间谍照相机、防毒面具、日军车载警报器、日军军刀等。

 

  作为全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之一,海南的抗战更为艰苦卓绝,它是在孤悬少援的艰苦条件下,毅然坚持近七年的抗日战争,其艰苦在全国抗战史上尤为突出。对此,海口市博物馆馆长陈鸿辉表示,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举办海南抗战史料展,旨在彰显海南人民对抗日战争所做的贡献,以激励今天的海南人民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作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