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流动”抗战博物馆:铭记历史 只为延续和平

      “为什么在云南这个边疆省份可以找到那么多个国家的二战时期钢盔?当时的中国为何没有自己生产的钢盔?……”27日,在昆明市一民间抗战博物馆内,馆主宋向东选择让小访客通过触摸藏品的方式,开启历史解惑之旅。

 

      “触摸藏品后很多孩子都会很自然地想弄清楚它们背后的故事,”在收藏二战军品20余年后,宋向东越发确定——通过实物警醒后人,是其一直在做的事情的意义所在。“不过,铭记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仇恨,而是面向未来,延续和平”。

 

      宋向东的抗战博物馆收藏有4000余件二战时期的物品,显眼如飞虎队皮夹克、美军丛林开山刀、远征军钢盔、飞虎队战地日记本、军用电台,“普通”如修建滇缅公路时所用的石碾、曾在驼峰航线上飞越过的铝制汽油桶,应有尽有,吸引过不少中美访客参观。但这个民间博物馆因为种种原因,先后经历了三次搬家,好似“流动”的抗战博物馆。

 

      “这次,我们把博物馆搬到昆明郊野公园,”宋向东介绍称,新馆出去没多远就是“驼峰航线”纪念碑,但由于馆藏条件有限,部分珍品只能收藏在市区的工作室。

记者注意到,与大部分的博物馆不同,在这个“流动”的民间博物馆内,所展出的物品大多可以零距离接触。钢盔的内部是啥样?弹药箱格局如何?参观者只要感兴趣,都可以里里外外看个遍。

 

      “二战时期那段历史不能仅靠口述的记忆,实物的证据更能警醒后人。”宋向东称,此举旨在提供一种可以触摸的历史,让观者有更直接的认识。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抗战历史,近几年,宋向东干脆搭起帐篷进校园、进社区,让抗战博物馆主动“流动”起来。

 

      谈起办“流动”抗战博物馆的初衷,宋向东说,在他接触的中小学生中,95%的人都不知道曾经发生在云南这片土地上的抗战历史。但通过触摸实物的方式,大部分学生能准确区分出英、美、日、苏、德、法六国钢盔,并引发他们对历史和战争的思考。

 

      “战争对哪一方都没有好处。相信大家在了解到那段历史后,会更加尊重和平,会更加希望延续和平。”宋向东说。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