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新建萤乡纪念馆铭刻抗日血泪史
2015-08-26 13:26:48 来源:金华日报 已浏览次
昨天,在武义县茭道镇政府附近一处工地,几名工人正在装修一间平房。再过10多天,这里将建成一座萤乡抗日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这里曾经是充满国人血泪的杨家矿区所在地。
武义曾以萤石矿产量高、品质好而享誉国内外。抗战时期,日军在武义兴建矿场,疯狂掠夺萤石资源,滥杀中国军民与矿工。“萤乡的这段血泪史不应被埋没。”96岁抗战老兵姚炳塘对记者说。
侵略:
萤石矿成
日军囊中物
萤石又称砩石,是一种矿物,发光的萤石就是著名的“夜明珠”。而今,其应用已涉足航天、医药、电子、冶炼、机械等30余个工业行业。
抗日战争爆发前,日本钢铁工业所需的萤石辅料,一直依赖以武义为主的浙江萤石矿山供应。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浙江的萤石采矿业纷纷停办,只有武义的璋华砩矿公司仍与日本保持商业贸易。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璋华砩矿公司经理被金华警备司令部以资敌罪拘捕,迫使矿山停产,断绝了日本的萤石来源。同年12月24日,杭州沦陷,日军当即派遣技术间谍,潜入金华、武义等地,进行周密的萤石矿源调查。
1942年5月,日军统兵9万,以摧毁我国东部近海机场和抢掠萤石资源为军事目标,发动浙赣战役。侵华日军第13军的作战命令中称:“在金华一带,萤石埋藏量达350万吨,武义占90%,品位达80%以上,居亚洲第一,每年可向日本提供15万吨萤石,实为日本国钢铁工业的必需”。
同年11月,日军在武义开设华中矿业公司武义砩石采矿所,在杨家、蒋马洞等10余地建立采矿区。日军22师团85联队长驻武义,开始盗采萤石资源。
根据史料记载,1942年6月到1945年2月期间,日军从各地抓来1700多名农民在矿区里充当苦力,10多个矿井被掠夺萤石总计41万吨。武义县档案局副局长陈先林说,萤石大部分被运到了沈阳,一部分运到杭州、上海。为了便于运输,日军还动工兴建与浙赣铁路相连的金华至武义轻便铁道。
日军撤离时,遗留在矿山还来不及抢运走的萤石有3万余吨。
血泪:千名劳工在矿区受难
在茭道镇,至今仍保留着当时日军侵占留下的警备队军官宿舍。这几间宿舍建于小山顶,居高临下,可以俯视整个矿区。
曾任武义东风萤石公司副总经理的田丰就住在该宿舍里。他向记者描述那段历史时,仍然充满愤怒:“我们接管矿区后,发现树林里都是矿工遗骨,而且原有萤石资源被严重破坏。日军选择开采的多为最优质的矿区,并且浪费性开采对原生矿造成极大破坏。我们过来时,露天部分的萤石矿已被日军挖光,我们只能打平洞和竖井,从下往上采,而且有些矿区已无法再进行开采。”
不仅资源遭到掠夺,矿工们也遭受了非人对待。据史料记载,当时的矿工多是日军从东北、山东、河南等地抓来,或从其他矿场强征来的,全部丧失人身自由。矿工进入采矿区后,吃的是发霉且掺沙子的糙米饭,穿的是破衣麻袋片,住的是阴暗潮湿的工棚,内有监工监视,外有矿警巡逻,没有一点人身自由。睡觉时还必须面朝一个方向,不许转头张望,不许私语交谈,一经发现违制,就被罚跪掌嘴。
矿工们稍有怠慢或违抗,便会遭遇灭顶之灾。1944年5月,江苏宿迁矿工张益明在五尾龙采矿,日军见他动作迟缓,将他从10多米高的坑口推下摔死;1944年5月,诸暨劳工朱小奶因难受煎熬夜逃被抓回,日军警备队长将他捆绑在树上,命令属下当活靶刺杀,又放狼狗撕咬惨死;1944年4月,塘里和杨家矿区暴发瘟疫,日军将患病劳工送进“隔离所”,任其病饿自生自灭,死者多时每天竟达数十人,拖尸队埋葬不及,任其抛尸荒野……
在武义沦陷时,姚炳塘与他人组建抗日游击队。抗战胜利后,他回到杨家矿区,目睹矿区尸横遍野的惨状,两行热泪不住地往下流。当时矿区边上有个小山坳,里面堆满了白骨。当他和大伙把尸骨收殓在一起后,发现光头颅就有305个。
陈先林告诉记者,当时各矿区1700多名矿工,死亡的有五六百人。其中,在塘里矿区有矿工刻的两块砖碑:一块是“南京苦力六十四人”,另一块是“南京苦力、浙江苦力不论人数”。
纪念:
血泪史不应被遗忘
抗战期间,武义是受日军残害最严重,死伤最多的县之一。根据《金萧地区抗日战争史长编》,武义抗日阵亡将士名录3354人,其中国民革命军(有名有姓)阵亡名录661人,国民革命军(无名无姓)阵亡名录2693人,为当时金萧地区15个县市中最多。
“国共两党为了保卫萤石资源不被盗掠,历时3年军民不屈不挠抗争到底,牺牲人数之多可想而知,这也是武义阵亡抗日将士特别多的原因之一。”陈先林说。
目前,茭道镇的武义萤乡抗日纪念馆正在建设中,预计月底前完工,9月3日前开馆。“随着许多历史物证的消失和见证矿工的死去,杨家矿区这段历史渐渐地被许多人遗忘。我们通过建设这座抗日纪念馆,将那段悲怆凝重的历史通过图片、文字、口述等方式传达给后人,时刻告诫后人勿忘国耻。目前,我们正在抓紧整理与收集相关历史资料和物证,并努力找寻萤乡血泪史的见证人。”茭道镇党委书记胡广灵说。
胡广灵说,除了建设萤乡抗日纪念馆,茭道镇还将打造萤乡风情小镇,将萤石文化根植在旅游产业中。
姚炳塘说,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会经常到纪念馆来,给游客讲述历史。
“对于很多人来说,炮火硝烟早已散去,这无比幸运。但我们不能忘记70年前的历史,正是有了千千万万革命前辈,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我们能做的,是应该抢救历史,对一些历史证物、抗战老兵要及时建立档案,让这些资料一代代地传下去;同时要警示后人,要让我们的子孙铭记当年的侵华日军是如何在中国大地上实施暴行的。了解历史是促使我们奋发图强的动力,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历史。”陈先林说。张帅 盛梦雪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