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文物见证繁荣瓷路
“海上瓷路 粤港澳文物大展”正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地下一层举行。此次展览汇聚了粤港澳三地博物馆收藏之不同时代的中国外销瓷器,并包含了新近打捞出水的“南海1号”、“南澳1号”沉船陶瓷,以及十七至十九世纪日本、欧洲等地生产的瓷器精品等,以期展现古代海洋陶瓷贸易的起源发展和繁荣盛况,探究中国陶瓷对世界陶瓷生产的深远影响。
“海上瓷路 粤港澳文物大展”正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地下一层举行。此次展览汇聚了粤港澳三地博物馆收藏之不同时代的中国外销瓷器,并包含了新近打捞出水的“南海1号”、“南澳1号”沉船陶瓷,以及十七至十九世纪日本、欧洲等地生产的瓷器精品等,以期展现古代海洋陶瓷贸易的起源发展和繁荣盛况,探究中国陶瓷对世界陶瓷生产的深远影响。
南海 海上瓷路主要通道
从考古数据显示,中国的瓷器生产有万年的歷史,早在商代(公元前十六世纪至西元前十一世纪),中国便能生产出原始瓷器,在东汉(公元二三至二二○年)时期又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生产出成熟的青瓷。硬质瓷器的诞生,更标誌了中国瓷器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眼前。如果自中国商代创烧出原始瓷来计算,中国瓷器以遥遥领先的姿态一直持续至少三千多年。从这一点来讲,瓷器可称得上是中国领先和影响世界时间最长的产品之一。
在雅加达的印尼国家博物馆内,有?丰富的中国外销陶瓷馆藏。其中最早期的藏品便自汉代始。藏品中有一件施釉博山陶熏炉,与本次展览的东汉陶熏炉有异曲同工之妙。熏炉的功能是熏蒸香料和药材,香味可从熏炉的孔洞中溢出,达到净室和驱除蚊蝇的作用。印尼是著名的香料之国,这件藏品来自苏门答腊的占碑(Jambi),说明了早在汉代,中国的陶瓷已对这个万里之遥的国度产生深远的影响。
粤港澳地处珠江入海口,面向南海,歷朝歷代均是通向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和欧洲的海上重要门户。西汉初年,广东南粤关市成为海上通市之始。在南北朝至隋朝,中国人便已经过南海通道直接往来于广州到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和西爪哇一带从事贸易。
唐代,特别在“安史之乱”后,陆上丝路被战乱所阻隔,往西方的通道便为逐渐兴旺和相对安全的海上通道所替代。更由于瓷器由水路运输,较陆路更为便捷安全,运输量更大,成本更低。同时,自南朝始至隋朝,南方瓷业逐渐兴旺发展,也为唐代海上瓷路的发展奠定了产地和海外贸易在地理上的有利条件。
晶莹似玉 外商趋之若鹜
宋代是中国瓷器外销的又一次高潮,宋代的瓷器无论在品种和技术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此次展出的“南海1号”所装载的多件外销瓷,以青瓷和刻花白瓷等品种为主。可见在当时,中国生产出的这种晶莹似玉、洁白如雪的瓷器,让各国商人都趋之若鹜。
明代初至中叶实施“海禁”,中止民间对外贸易。十六世纪中叶(明嘉靖年间),葡萄牙人将澳门作为瓷器外销的主要转口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圣.凯特琳娜号事件。圣.凯特琳娜号是葡萄牙的商船,由澳门出发开往马六甲,于一六○三年二月在南海海面遭到三艘荷兰船隻的劫持,被送往荷兰阿姆斯特丹,船上装载有大量的青花瓷器,由于该款商船被误称为克拉克船,因此该批瓷器被称之为“克拉克瓷”而扬名欧洲。这一名称后来成为一个专业术语,泛指早期被运往欧洲的明代青花瓷器。在澳门出土的大量明代中后期、乃至清初的克拉克瓷片,见证了澳门在当时南海海上瓷路的主要始发港地位。
明末清初,欧洲各国陆续来华寻求通商贸易。广州作为通商口,外商必须通过广州行商进行贸易,澳门则成为广州港的外港,再次促成广州对外贸易的繁荣时期。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商人在广州设坊,专事上彩,并可供客人就地验货,专供外销,外商还可以来样定製,这就是别具风格的广彩瓷。“广彩”即“广州织金彩绘瓷”的简称,此次展出的多件广彩瓷多为碗、碟、瓶、盘、餐具,器型纹样部分是西式的,图案明显带装饰性,色彩艷丽。这个时期的外销瓷不仅品种丰富,在纹饰图案的主题更加多样化,以基督宗教为主题的瓷器就涵盖《圣经》中描述的事物、“耶稣会”章纹,以及神迹等。
瓷艺远播 各地竞相仿製
在中国瓷器外销的影响之下,亚洲和欧洲各国均竞相模仿和烧製中国瓷器,由沿袭中国瓷器的题材和纹样,到逐步发展出具有各国特色的瓷器品种。各国较著名的瓷器品种包括:日本的伊万里烧、青花和五彩、荷兰的费恩斯瓷、德尔夫特瓷、德国的迈斯森瓷等。
明末清初时,由于中国政局不稳,导致景德镇瓷业受挫,对欧洲的瓷器外销几乎中断。荷兰东印度公司于是把目光投向与中国近邻的日本,作大量採购。日本的陶瓷艺术深受中国瓷器影响,伊万里瓷的彩绘是衍生自中国景德镇?的青花和五彩,融入了和式创意后,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风格。由于伊万里烧在欧洲甚受欢迎,摹仿其风格的瓷器便应运而生。在欧洲,德尔夫特有出产仿伊万里作品,而中国景德镇亦在十八世纪初开始仿烧,供应欧洲市场。这类仿伊万里瓷多饰以青花、矾红彩及描金花纹,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特别品种,在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文献中被称为“中国仿日本瓷”,并成为该公司恆常订购的品种。
西方各国对中国瓷器趋之若鹜,一直致力钻研其技术和配方,仿效其纹样。十七世纪起,荷兰德尔夫特的工匠便成功仿製出类似宜兴紫砂的朱泥硬陶。但真正的瓷器要到十八世纪初才在欧洲研製成功。一七一○年,德国迈斯森瓷器作坊成功生产出含高岭土成分的白瓷。这种技术不久流传到欧洲各地。法皇路易十五在一七五六年出品具洛可哥风格的彩瓷,以华贵的描金和珐瑯彩绘为特色。此次展出同样展示了多件十七、十八世纪西方模仿烧製中国瓷器的作品以及当时烧製的具有各国特色的瓷器。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