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邮工的抗战壮举
2015-08-16 16:59:18 来源:中国文物报 已浏览次
走进黑龙江邮政博物馆“东北邮工誓死不当亡国奴”展厅,在黑色的大理石墙面上,镌刻着1932年勇赴国难、千里大撤离的东北邮工的名字,驻足凝视之际,心底泛起肃然敬意。同时,该展厅展示的出版于上世纪40年代的《最后的旗帜》一书,忠实地记录了中华邮政史上东北邮工抗战的事迹。
一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沈阳郊外柳条湖附近的铁路,并栽赃给中国军队,炮轰中国军队驻地。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东北邮政、东北邮工从九一八事变以来,就屡屡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1932年3月,日伪公开宣布,在伪满洲国境内的中华邮政,将统归其管辖。中华民国政府决定关闭东北三省的全部邮政局所,邮政从业人员依自愿撤退到关内。东北邮工身处历史的重要时刻,是投降日伪当亡国奴,还是汇入全民族抗战的大潮?4月5日,东北邮工向全国邮界同仁和各社会团体发出火急罢工通告。通告中说:“日人卵翼之傀儡政府,丧权辱国,思之痛心。同仁切念国民矢忠之天职,为中华民族之尊荣计,为个人之人格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据吉黑邮区的邮工回忆,当时由中华邮政、伪满洲国邮政、日本军方组成了调查组,定期叫邮工到哈尔滨马迭尔饭店听候询问。
日伪军对每一个邮政职工盘查:
“你为什么要进关呢!这里有你的财产、家庭、祖坟和事业,况且,我们将以优厚的待遇请你们来工作?”
“是的, 我自愿要走。”
“还有别的原因吗?”
“有,我不乐意当亡国奴!”
2885名东北邮工,忍痛抉择,抛家舍业,千里奔波,共赴国难,沿铁路、公路、海路向天津、青岛、上海等地撤离。这其中有吉黑邮务管理局的邮务生孔罗荪,他后来成为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中国现代文学馆名誉馆长,并著有《最后的旗帜》一书,书中详细记叙了东北邮工千里大撤离的艰辛,这本书现陈列在黑龙江邮政博物馆。还有当过捡信生、押运员、营业员、邮务生的陈纪滢,他后来曾任《中央日报》董事长、国民党立法委员,在他生前多次写文章讲述东北邮政职工抗日的事迹 。
二
东北邮工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由于他们的集体罢工, 东北邮政2685处邮政局所、85200公里邮政网路全部瘫痪,致使日军通讯联系中断,给予日伪以强有力的打击。这些普通邮工的节操、血性和抗日决心,值得后人敬仰。
东北邮工千里大撤离的爱国壮举,也得到关内各界、邮政同仁的高度关注。据天津邮政相关史料记载,天津邮局和邮务工会接待人员手持“欢迎东北邮工入关”横幅,日夜轮班到车站接待。入关邮工分别安置在经招待委员会决定设立的第一寄宿舍(设在旧道尹公署)和第二寄宿舍(设在合利公司)及邮局余房。寄宿舍的电灯、锅灶、床铺、卫生等设施基本完备,所有生活用具均向社会各界暂借。卫生水、石灰、燃煤由邮局供给。各项费用,除由加入招待委员会的团体及各界捐助外,一律由邮务工会垫付。由于时值暑期及病疫流行,再加上撤退邮政职工水土不服,起居不适,招待委员会还设立了临时医院,并与市立医院接洽,对他们减费施治。社会各界向东北邮工赠送了毛巾、香皂等慰问品。东北邮工薪金照发,并发放了旅费及其他津贴。东北邮工到达或离开天津时,天津局均派汽车接送,并在购车船票、托运行李等方面给予帮助照料。天津邮局的热情接待,使经历坎坷的东北邮工倍感温暖和亲切。后来在邮政总局的精心安排下,2885名东北邮工,分赴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湖北、广东等16个省区,继续从事邮务工作,为抗战出力。
三
在黑龙江邮政博物馆的展厅还悬挂着一幅照片,是一群英姿勃发的年轻人的合影。他们都是“哈尔滨口琴社”的成员,核心人物是袁亚成、侯小古。
袁亚成是江苏常州人,中学毕业后考入哈尔滨邮政局。他深受同窗好友、中共党员、共青团满洲省委宣传部长姜椿芳的影响,经姜椿芳介绍,他秘密加入共青团。
袁亚成与金剑啸、姜椿芳、萧红、萧军志趣相投,经常一起畅谈文学、音乐和时局。一次聚会,袁亚成兴奋地说,我正在构思一个口琴协奏曲,反映的是九一八事件,我想用协奏曲去唤醒民众,驱逐日寇,光复中华。
这时,碰巧一家德国人开的“孔氏琴行”打算招一个口琴教员。袁亚成以娴熟的口琴技艺成功应聘。他马上和金剑啸、姜椿芳商量,成立一个口琴社,团结爱国青年,鼓动抗日救亡。经过紧张的筹备,1935年4月1日,“哈尔滨口琴社”正式成立了,学员很快发展到200多人,其中大多数是青年学生,共青团员侯小古担任口琴队队长。按照满洲省委的指示,袁亚成和侯小古在排练期间,悄悄地发展爱国青年,使口琴社成为党的外围组织。
1935年底,“哈尔滨口琴社”在中东铁路局俱乐部,演出了袁亚成创作的口琴协奏曲——《沈阳月》,这部抗日救亡的曲子,唤起了全场观众的强烈共鸣,掌声经久不息。为唤醒更多民众不当亡国奴,金剑啸和袁亚成还想办法将《沈阳月》送到日伪放送局,在哈尔滨公开广播。此事引起敌伪的窥探和迫害。经研究,为保存力量,决定口琴社暂时解散。袁亚成以送妻子到上海生小孩为名,离开了哈尔滨。侯小古隐蔽下来坚持斗争,不幸被日本宪兵队逮捕,受尽酷刑,英勇不屈,于1936年9月就义,时年24岁。
东北抗联地下交通线是对东北抗战有着特殊贡献和作用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条看不见的战线上,地下交通员们传递情报、运送物资、转移同志、潜入敌伪,一次次的殊死搏斗、一回回的生死考验,他们诠释了英雄的本质不仅是牺牲,更是奉献。
黑龙江邮政博物馆“抗联交通线”展厅里有一幅油画,忠实地表现了一位老地下交通员只身跋涉于林海雪原,向抗联部队传达满洲省委指示的艰辛历程。这位老地下交通员就是被称为“抗联父亲”的李升。
李升,1867年出生于山东德州 。九一八事变后,他不堪欺压,打死了一个伪军,后辗转找到抗联队伍,并经共产党人冯仲云介绍入党。 专职负责交通工作。他的足迹遍布小兴安岭、完达山、松花江、牡丹江和长白山南麓、鸭绿江沿岸。1938年初,北满抗联部队与活动在南满的抗联第一路军失去了联系,几次派人都联系不上,最后只能将这个任务交给已年过七十的李升。李升一个人冒着严寒进入长白山原始森林,在深山里走了一个多月后,终于在一片森林里找到了抗联第一路军的队伍。同年夏,李升归途走到依兰时,被叛徒出卖后被捕。日本关东军对他施以种种酷刑,但他始终坚贞不屈,最后被伪满洲国军事法庭判处十年有期徒刑。
1951年国庆节,李升当选为东北抗日联军代表,到北京参加国庆周年典礼,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上世纪五十年代,歌剧《星星之火》讲述了李升护送共产党员李敏前往抗联战场的故事。该剧歌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像松风,像长河,至今回荡在人们的心间。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