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战士遗物托付抗战馆 捐赠文物有望公开展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钟夫翔家人捐赠的“清点战利品”老照片。

 

  过去一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展厅里依然人流如织,《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展览又迎来数万观众。为了避开高峰,很多观众还选择午后时段进馆,错峰参观。另外,仍有不少观众向抗战馆表达了捐赠意愿。北京晨报记者了解到,一位八路军老战士家属表示,希望把老人生前的抗战遗物托付给抗战馆保管,永远留住这些战争见证。

 

  “错峰参观”补充精神食粮

 

  昨天中午12时30分,正是午休时间,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展厅里仍有不少观众在参观。一位观众表示,特意选择在中午的时候来参观,为的就是避开高峰时段,可以更仔细、更充裕地观看展览。

 

  北京晨报记者注意到,在中午参观的人群中,有不少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在展示日军杀害中国驻菲律宾9名使官的图片前,一位妈妈耐心地向孩子解释,日寇如何违背“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外交和战争“礼仪”;在八路军破烂的军装、简陋的步枪展柜前,一位父亲告诉儿子“要有精神才有力量”。

 

  老兵后人表达捐赠意愿

 

  8月5日,抗战馆文物保管部门收到了一位山东观众的来信。这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名叫王越。他的父亲王烈忱是山东莱西人。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前,他父亲高中毕业,受党的指示,回乡开展抗日活动。

 

  王越说,父亲在爷爷的支持下,变卖了家中田产,购买枪支弹药,组织起了游击队。1938年,游击队归入八路军山东纵队。父亲参加革命后,家中就成了地下联络站。后被日伪发现,爷爷被捕惨死在狱中,家中房屋被烧光。奶奶等家人被党组织转移到解放区,直到解放后才重返家乡。

 

  王越回忆,父亲1999年去世,生前很少提及自己的事情,他所讲述的主要是首长、战友的故事和战争经历。比如一位八路军首长,每次大战开始后,炮声已隆隆大响,还能镇定自若地下棋。

 

  王越说,父亲去世时两袖清风,只留下一本抗战时期的地图册、行军床、马背袋子以及装弹药的铁箱子等几件物品。王越表示,父亲的这些遗物是战争年代的见证物,可自己已经60多岁,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长期保管,希望能托付给抗战馆,也算是为这些遗物找到一个最好的归宿。

 

  清点战利品老照片现身

 

  北京晨报记者从抗战馆文物保管部门了解到,在近期收到的捐赠文物中,有不少都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其中,曾参与党和军队通信事业创建的钟夫翔的家书,由其家人捐赠。虽然家书纸张已泛黄,且布满破洞,但字迹依稀可辨。钟夫翔在家书中表达了对家人的挂念,同时表示自己正在与日寇奋战,请家中勿念。与家书一同捐赠的还有一张原版老照片,拍摄的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报务员正在清点缴获的日军通讯器材等战利品,是晋察冀根据地军民英勇打击日寇的重要见证。

 

  抗战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捐赠的文物中,有不少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这些抗战文物今后会纳入相应的专题展览,有望逐步与观众见面。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