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文物向全球发出征集令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踩着鸭粪鹅粪从瓜棚架上拆下滇缅公路输油管;坐了两宿火车去取捐赠文物,结果快到了接到对方电话说不想捐了;雾气弥漫的“桑拿”山里一脚泥一脚水地走上1个多小时,找寻文物的踪迹……对于抗战馆文保部的工作人员们来说,文物线索就是命令,他们寻找着那一个个铁证,追寻,在路上……

 

  受降邀请函


  经历三度波折

 

  在抗日战争纪念馆有两件展品,一块毛巾和一封邀请函,他们的主人是一个名叫苟吉堂的人。

 

  九·一八事变后,在日本士官学校就读的苟吉堂和同学们发起抗议活动,被日本宪兵逮捕。苟吉堂被投入东京宪兵监狱,在毛巾上将悔过书写成了抗议书,最终被遣返回国。而在1945年9月9日,苟吉堂以第3方面军副参谋长的身份,手持邀请函,应邀参加了在南京举行的中国战区受降典礼。

 

  2009年11月份,抗战馆文保部工作人员陈亮出差的时候,从同行人口中听说四川有一个老人手里有“南京中国战区受降典礼邀请函”。这可是好东西啊!陈亮当时就被这件文物信息吸引。而为了征集到这份珍贵的文物,陈亮前后耗时5年。

 

  陈亮辗转联系上了这位老人,他就是苟吉堂将军的儿子苟兴华。但老人舍不得将这封邀请函捐赠给抗战馆。“毕竟这是老爷子父亲留下来的念想,搁谁谁也舍不得,我们都能理解,可是这份文物的价值太大了,是南京受降为数不多的重要物证”,陈亮说,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他时不时地和老爷子联系,一个多月后老爷子松口了,答应将文物捐赠给抗战馆。

 

  可是还没等陈亮他们去四川取文物,又接到老爷子的电话,舍不得捐了。原来老爷子捐赠之前请家里亲戚朋友来再看一眼,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老爷子又犹豫了。

 

  事情出现转机是2010年端午节前,老人家终于再次松口,答应将东西捐赠给抗战馆。陈亮不敢耽误,和负责文物复制的同事张英秋立即买票奔赴成都。“端午节前,票不好买,我们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眼看就到成都了,可老爷子又来电话了,家里人实在不愿意捐。”陈亮说,他们和老爷子商量,不捐赠,就让他们看一下。

 

  陈亮他们采访了老人,了解了文物的故事,并表示如果老人能把邀请函捐赠给抗战馆,他们能够为老人制作复印件留个念想。

 

  回到北京,陈亮还是没有放弃希望,隔段时间就和苟兴华联系一下。转机再次出现在2014年7月。

 

  “7月7日,习主席出席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活动,并为独立自由勋章雕塑揭幕,之后我又跟老爷子联系,还说了我们9月3日要举行展览,特别希望能够展出那份珍贵的邀请函。”陈亮回忆说,这回老爷子彻底松口了。

 

  陈亮和文保部副主任何丁立即买票去取文物。可当时没有票,他们只好先买到西安的火车票,然后再从西安换乘去成都的火车,半夜12点多才到成都。第3天早晨,再次来到苟兴华家,这回他们顺利征集到了毛巾和邀请函这两件珍贵的文物。

 

  瓜棚上拆下


  滇缅公路输油管

 

  这是一根不起眼的钢管,6米来长,锈迹斑斑,钢管壁外围缠着一圈螺旋钢筋。

 

  抗战馆文保部主任要秋霞还记得那趟艰难的滇西之旅。当时文保部派出了一支“滇西寻宝”小分队,要秋霞、陈亮、刘守华一行三人的任务是收集滇缅公路沿线遗留的抗战文物。

 

  寻宝小分队在一个傍晚找到了龙陵县城余积春家里。“那时候是2010年8月底,这根输油管当时在余积春家的瓜棚上,上面缠着瓜秧,吊着瓠子、丝瓜,下面养着鸭子和鹅,刚刚下过雨,鸭粪鹅粪泥泞不堪”,要秋霞回忆说,一开始想着用别的东西顶住瓜棚,拧开铁丝,把输油管抽出来,可是几个小伙子一拽,太沉了,6米长的钢管,要是用蛮力拽出来,瓜棚就得倒了。

 

  看到寻宝小分队的为难,余积春就把鸭和鹅赶走,让他们不要顾及瓜棚,直接拽。陈亮、刘守华和同行的摄影师踩进了没过脚面的稀泥和鹅粪鸭粪里,拼命地往外拽,刚把输油管拽出来,瓜棚就应声而倒了。

 

  6米长的输油管怎么运回来呢?在余积春的帮助下,他们联系了一辆当地的拖拉机,把钢管斜架在拖拉机的车斗上,嘟嘟嘟地运到了芒市,再从芒市通过公路运输的方式运回抗战馆。

 

  要秋霞介绍说,这根钢管是抗战时期滇缅公路中输油管道的一部分。当时国内油料奇缺,中美双方协力架设了自印度加尔各答至昆明的输油管道,全长3000多公里,十多万吨燃油被输送到中国战场。“抗战后随着滇缅公路的荒废,这条输油管道也没落了,输油管被当地人当作电线杆使用过一段时间,在电线杆改造后,就散落在民间了。”

 

  从得到相关线索直到找到这根见证中美共同抗战的输油管,抗战馆文保部的工作人员足足等了7年。

 

  徒步一小时


  发现远征军肥皂盒

 

  在抗战馆展览中,有一个展品是一个肥皂盒,这个小小的肥皂盒可是中国驻印军使用过的“猎人”牌铝质肥皂盒。它是老兵钟子立捐赠的。

 

  2009年5月,抗战馆文保部到湖南、湖北进行老兵口述历史的采访,并收集文物线索。按照计划,这一天要秋霞、陈亮、任京培、方军一行在一位谭姓抗战老兵后代的带领下去找家住宁乡的钟子立。钟子立参加过远征军,抗战胜利后就复员返乡了。

 

  “面包车在山路上颠簸,后来实在是太泥泞了,我们只能下车推着车走,折腾了两个多小时,实在没法走了,就让车停在那儿,扛着摄像机等器材往钟子立家走。”要秋霞回忆说,路是红泥土地,没地儿下脚,只能带着满脚的泥走。

 

  “刚下过雨,山沟里,没有风,湿气凝结在哪里好像都看得见,就跟蒸桑拿似的”,陈亮说,在这样的天气里走了一个多小时,他们才来到钟子立家。

 

  进行完口述史的采访,他们发现了老人家里的“宝贝”。老人家里条件非常困难,可听说抗战馆希望能够收藏这个远征军的肥皂盒,钟子立爽快地答应了,没有要一分钱。

 

  “离开的时候,老人站在村口的土坡上,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回头还能看到老人”,陈亮说,“当时老人说可能再难见到我们,一语成谶,如今老人已经过世,可是这个肥皂盒留在了抗战馆,成为一种纪念。”

 

  文物征集令

 

  实物资料是历史的见证和记录。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量抗战实物资料至今仍然散落在各处,抗战馆发出文物征集令,为抗战史保存珍贵证据,为社会大众揭示抗战史实,希望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赠抗战文物史料。

 

  征集范围及内容:

 

  (一)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到1945年9月3日抗战胜利,与抗日战争有关的、能够反映抗战史实、可以提供研究和陈列使用的各类文献、实物。

 

  (二)从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开始到1945年抗战胜利,反映台湾同胞抗击日本侵略以及回大陆参加抗战的文献、实物。

 

  (三)反映战后审判战犯及遣返战犯的文献、实物。

 

  征集方式:捐赠者均发给捐赠证书;愿将文物提供展览使用者,用毕负责退还。

 

  联系电话:010-83894662 010-83892355转301、302

 

  电子邮件:wenbaobu@1937china.com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