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画魂潘玉良真迹亮相无锡博物院
民国时期,出国接受美术高等教育的画家不多,女画家尤其少见,杰出者更是稀有,身世坎坷的奇女子潘玉良便是其一。今年适逢我国第一代油画家潘玉良诞辰120周年,昨天,由无锡博物院与安徽博物院联合举办的“走近大师”系列之《旷代风华——安徽博物院藏潘玉良作品展》在无锡博物院中区二层展出,50幅潘玉良真迹让人大开眼界。
出身贫寒学成报国
“一般公众对她的了解,多来自于她坎坷、传奇的人生经历。”无锡博物院相关负责人开门见山。潘玉良(1895—1977),江苏扬州人,又名张玉良,父母早亡,14岁时被舅舅卖给芜湖一家妓院。玉良17岁那年,幸遇芜湖海关监督潘赞化,潘为其赎身,助其跳出了火坑。潘赞化,安徽桐城人,1913年纳张玉良为妾,张改姓潘。婚后,潘玉良被丈夫安排住在上海。潘玉良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很强,丈夫便请了一位老师教其读书,玉良天生对色彩敏感,喜欢画画,1918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从王济远、朱屺瞻学画。
潘玉良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勤奋刻苦,成绩优异,常受到校长刘海粟的激励。潘玉良的际遇也受到一些人的妒恨,可潘赞化不为世俗偏见所动一直支持玉良。最终,潘玉良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1921年留学法国,后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师从达仰•西蒙,与徐悲鸿师出同门。1928年冬,潘玉良学成归国,受聘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西画系主任。抗战期间,潘玉良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当时美术界的义展、义卖活动,以加倍的努力投身艺术创作和社会活动。
艺术风格中西结合
潘玉良虽出身贫寒,经历波折屈辱,但这并不能掩盖其卓越的艺术才华。潘玉良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第一代油画家,她与徐悲鸿同龄,其最突出的艺术风格就是在技法上,既带有西方印象派的特点,又饱含东方韵味。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次展出的这50件作品中,油画30幅、国画10幅、白描9幅、彩炭1幅,内容涵盖人物、动物、静物、景物等。纵观潘玉良的作品,富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明快的时代气息。她不仅擅长油画,彩墨、素描也独具功力,同时,她还涉猎雕塑、版画的创作。
值得一提的是,潘玉良创作的大量人体画和自画像在中国近现代油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这次在锡展出的就有她的自画像和不少人体画。画艺成熟以后的潘玉良,寄情于对女性裸体的歌颂,在一具具饱满的躯体中,人们看到了生命的力量和女性自我颂扬的尊严。经过艰辛的艺术实践,潘玉良创立了“合中西为一冶”的独特风格,享誉画坛。她之所以能够从社会的最底层,一步步成为令世人尊重的艺术大家,是因为她拥有挑战命运的勇气、对艺术的忠诚与勤奋,更怀着对祖国的感情与才思。
生前作品全捐家乡
据了解,从1937年再度赴欧到1977年病逝于巴黎,潘玉良旅法40余年,始终没有加入法国国籍。旅法期间,她不同任何画廊、书商签约,维持着清苦的生活和独立的人格。尽管因为她的出身,在国内屡受伤害,心痛欲绝,但在她的心中还是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回到祖国和亲人的身边。她曾有过三次回国的打算,但都因故未能成行,这也成了她的终身遗憾。据介绍,潘玉良的作品在社会上流传的很少,按其遗愿,她的4000余件作品全部运回了故里“奉献国人”,收藏于安徽省博物院。
在一些文学、影视作品的宣传和影响下,潘玉良早已超出艺术史的范畴而为社会所熟悉,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提高了其作品在市场中的关注度。然而,由于潘玉良的作品鲜于流世,近年来,潘的油画作品虽然上拍数量不多,但100%成交。感兴趣的市民不妨在8月20日之前,借此难得的机会,到无锡博物院近距离欣赏下潘玉良的作品,感悟潘玉良奋斗、进取的精神,领略其绘画艺术的魅力,从而获得有益的启迪。
责任编辑:angela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