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推出馆藏砚精品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7日,上海博物馆推出今年第三个大展《惟砚作田:上海博物馆藏砚精粹展》。展览精选馆藏精品96件(组),为观众展现中国砚史的发展脉络。青灯黄卷,惟砚作田,古代文人终生砚田耕耘,展览特意选取这个诗意的名字,旨在介绍中国特有的传统书写文化,令观众感受中华文明的深邃内在。

 

  上海博物馆所藏各朝古砚品类丰富,尤以明清文人题铭砚、著录砚为馆藏特色。本次展览以时间顺序分为四个主题。第一部分“实用与气度”,展现古砚自战国秦汉至两宋从初创到逐渐发展的阶段。最早,砚以实用为主,砚形或古拙雄健,或端庄雅致。六朝时期,陶瓷取代石料成为最主要的砚材。隋唐时期,端、歙、澄泥等名砚开始为世人所好,砚形饱满大方,华丽张扬。两宋时期,砚的商品化趋势明显,砚形开始增多,但以抄手形为基本样式。第二部分“粗犷与厚朴”,呈现的是元明时期的砚形风格。这一时期砚形变化多样,风格浑厚朴实,端庄凝练。元明砚的造型承袭了早期的箕形、抄手形、长方形、圆形等,也有各种富有个性的样式。纹样题材已十分广泛,人物、花鸟等多有表现。题铭砚在元明有较多出现,大多镌刻于砚底或砚侧。石砚的雕刻技艺颇有特点,一般以浅浮雕凸现纹样,辅以阴刻,有的适当穿插深刀技法。第三部分“良材与精工”,内容以清砚为主。作为中国砚史的巅峰之作,清代砚材取用、造型、纹饰、雕琢工艺、题铭诸方面,多超越了前代,达到砚史的高峰。此时,文人雅士参与制砚、刻铭已成为一种风尚。第四部分“近世巨匠”着重展示了海派砚雕开山鼻祖,20世纪最杰出的制砚艺人陈端友的作品,其砚雕技法结合了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写实主义艺术的表现方法,确立了海派砚雕的风格,对后世砚雕影响巨大。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