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将封闭维修 镇馆之宝还能看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莲鹤方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杜岭方鼎

 

      7日上午,河南博物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河南博物院主展馆7月14日起封闭维修,预计工期18个月。河南博物院是河南文博和旅游领域举足轻重的窗口单位,年接待观众超过200万人次。闭馆期间,包括“九大镇院之宝”在内的文物会去哪儿?观众还能到博物院参观吗?漫长的18个月工期会对哪些方面进行升级改造?记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求证。

 

      封闭维修都修啥?

 

      国宝众多,观众云集,河南博物院的闭馆大修势必牵动人心。去年6月就曾有传闻称博物院将闭馆维修两年,后被“辟谣”时间未定。直至昨日,消息正式“落地”,这一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将迎来1998年新址落成后的第二次主展馆封闭改造。

 

      2009年2月至11月,河南博物院曾耗资3700多万元对主展馆的陈列体系及服务设施进行提升,新增陈展面积3000多平方米,文物展量从2000多件增加到4000多件,规模翻倍。时隔不到6年,博物院因何再次改造?

 

      “两次闭馆改造内容并不一样。”据河南博物院党委副书记丁福利介绍,本次维修在陈展面积和内容上不会有太大变化,主要是为了提升主展馆的抗震水平与外观形象,涉及外部石材及玻璃幕墙更换、防水层及保温层更新和建筑抗震能力的加强,同时,展馆内部将进一步拓展观众服务空间,包括4个天井院将被开发为观众休闲互动空间,预计总工期为18个月。

 

      丁福利表示,长期高负荷运转,使河南博物院的公众服务设施设备已经明显无法满足公众需求,特别是2008年免费开放以来观众激增,之前每年约为30万人次,最近两年已突破200万人次,临时展览也从零增加到了每年30多个。而近年来,博物馆的发展趋势是增加互动、提升公共服务功能,这些也被写入了今年出台的《博物馆条例》中,目前,国内多家大型博物馆都刚刚完成或正在进行升级改造,包括国家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馆等,无不在互动功能上重点着力。

 

      首次闭馆改造用了8个月,此次为何长达一年半?丁福利告诉记者,此次维修重在建筑外部,工程相对复杂,并要经过文物搬迁、拆墙、检测、设计、论证、报批、招标、施工等多个阶段,因此耗时较长。

 

      施工期间能看啥?

 

      维修期间,博物院主展馆内的4000多件文物绝大多数将被搬入库房。不过,如同2009年闭馆时曾在东临厅推出中原瑰宝文物展一样,今年7月14日起,随着主展馆的封闭,该院西配楼临时展厅将举办“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瑰宝展”。

 

      据河南博物院陈列部主任李琴介绍,这次展览从原有展品中精心筛选出145件列展,其中包括“九大镇院之宝”中的5件,分别是贾湖骨笛、杜岭方鼎、玉柄铁剑、武曌金简和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这也意味着,大名鼎鼎的莲鹤方壶、云纹铜禁、妇好鸮尊、四神云气图壁画可能在一年半内无法与观众见面,但这些宝贝特别是其中的四神云气图壁画也终于可以腾出时间“休息”,做做“保养”。展出期间,河南博物院也会根据情况调整展出文物。

 

      需要提醒观众的是,因为西配楼展馆面积有限,一个小时内入馆观众将被限制在300人以内,并禁止外单位导游在展厅内讲解及使用扩音设备。

 

      而对于文物大规模“搬家”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李琴表示,国内多数博物馆的陈列系统通常8至10年就要进行升级改造,就此方面与同行的经验交流很多,而河南博物院的文物最近20年经历过两次搬迁,1998年老馆搬新馆以及2009年闭馆改造,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搬家经验”,安全问题不用担心。

 

      别的活动还有啥?

 

      除去主展馆的常设展览,博物院此前还有诸多临时展览以及中原国学讲坛、历史教室、古乐表演等粉丝众多的教育互动、表演项目,主展馆封闭,这些活动是否受影响?

 

      据丁福利介绍,中原国学讲坛、历史教室等活动仍将继续,而华夏古乐团演出时间将做调整,改为每周六、周日上午11:00在西配楼二层多功能厅各演出一场。同时,河南博物院主办或承办的临时展览将在河南省美术馆展出,目前已经举办了《纪念红旗渠通水50周年摄影展》,《敝帚自珍——丰子恺漫画展》正在展出。

 

      而为了在闭馆期间让文物得到更多“曝光率”,除去“大象中原”展览镇守大本营,该院部分文物将开启环游模式。丁福利说:“目前,已经确定会在半年内启动在江西、浙江、新疆、北京、台湾以及意大利、塞浦路斯举行的共计8个中原文物展览,这在博物院历史上也是第一次同时有这么多展览走出去。”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