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区博物馆完成1850件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省文物鉴定专家协助鉴定、整理高明区博物馆文物。

 

  记者黄文婷报道:高明究竟有多少“家藏”宝贝?答案很快揭晓。记者昨日了解到,高明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已接近尾声。其中,区博物馆目前已对1850件(套)普查完毕,并完成了录入工作。

 

  高明区从2013年10月起,进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其中,区博物馆馆藏可移动文物量占全区总量的90%,成为完成此次普查的关键。区博物馆副馆长李佐骐介绍,该馆为此制定了各阶段工作计划,落实各项环节的具体任务,同时做好专门人员分工。

 

  负责一线普查的区博物馆工作人员冯文东记得,为了统计馆藏古钱币信息,在去年最高峰的一个普查工作月里,自己每日埋头于库房,一手持放大镜,一手拿着古钱币,坐在小矮凳上一个个地分辨着古钱币。经她之手辨别的古钱币不下千枚。

 

  实际上,分辨古钱币并不简单,不仅要区分不同朝代、不同帝皇、不同年号钱币,还要在同一年号钱币里按照字体、字样排序、尺寸大小等不同点再进行细分。例如,光是北宋就有“宣和通宝”、“熙宁重宝”、“政和通宝”等几种铜制钱。“再加上很多古钱币表面已经被磨平或者锈蚀,就更需要耐心、细心对比和核准了。”冯文东说道。

 

  刚开始,她借助同事早前做好的古钱币数据基础进行分析,再利用网络进行比对,最后比照专业历史工具书。“不能单纯依靠网络,更需要自己去辨别。”冯文东感叹,参与此次文普工作才让历史专业毕业的自己“触摸”到历史,有了实操感。

 

  为了提高文普进度和专业性,区文普办工作人员杜苑仪曾在2014年3月份——12月份,作为普查指导员被借调到区博物馆。就此开始了量度尺寸、拍照留底和录入信息的工作。

 

  最让她难忘的莫过于为文物拍照。“每个文物至少要拍俯视、底部、正面、全景四张”,杜苑仪说拍照数量超过4000张。当然,文普不仅为她带来了“苦”,还带来了不少有意思的“乐”。普查馆藏文物过程中,一个两端连通的花瓶型陶器引起了她的注意。“没见过这种器皿,于是马上上网查”,结果网络显示该器皿是用于达官贵人晨起吐痰用的痰盂。“看到那么久远,而且现实生活不再用的器皿,很惊奇。”

 

  目前区博物馆已对馆藏的1850件(套)(含128件已定级文物)普查完毕,并设立了编号,从文物类型、质地、尺寸、完残程度等方面对文物信息进行登记录入,犹如为文物制定了“身份证”。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