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博物馆为书香校园添骄傲

      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大同新闻网马上迎来自己的十周岁生日,从资讯提供到生活服务互动,成长总在岁月中留下记忆。这个月起,将有一大波专为大同新闻网粉丝特供的活动陆续启幕,动动手指,参与答题、参与抽奖、参与公益……全媒体平台里,想点哪里点哪里!

 

      博物馆作为过去与现在间的“文化桥梁”,以珍藏的实物记录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大同市博物馆御东新馆5万多平方米的建筑内,聚集了大同的远古文明、2300多年的城市发展史和400余年的建都建京史,让这里不单单是文物的保存展示地,更是追寻记忆的精神家园、品读历史的文化殿堂。

 

      大同市博物馆不仅在馆内承担着守护历史文化遗存的使命,还接连组织了“走出去、引进来”系列活动。自迁入新馆后,市博物馆更以崭新姿态继续秉持宣扬重责,在大同书香校园里开启了一幅“文博知识”传播地图。今年,值6月13日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市博物馆宣教部的讲解员们已将专业知识洒向大同一职中、大同一中等学校,“走进博物馆”更成了与大同一中初一年级学生周周见面的一门自选课程。

 

      “文博知识”进校园活动,从走进博物馆、介绍“中国古都•天下大同”开始,带学生品读了一连串专属于云中儿女的大同式骄傲。活动过程中,讲解员用图、文、电影、记录短片及互动小奖品等形式,带学生了解梁思成生平、步入大同记忆、品味北魏时期的永恒辉煌、找寻文物珍宝里演绎的丝路传奇。从暖春到盛夏,一学期的时间,市博物馆与学生们亲密接触、良好互动,也让学生们领略了这些校园之外“客串教师”们的课堂气场魅力。

 

      大同新闻网也一路追随市博物馆的知识传送足迹,以网络平台为载体,让这些颇具文化内涵的活动实现了线上线下的信息共享;也让没能参加到活动现场的学生可通过网络信息,对本地历史文化有一个明晰认识,进而使大家在亲近和感知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培养起对家乡的热爱。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