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国的地方志博物馆(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短短的10年时间内,李建国就收藏整理了 5000余册地方史志 李文/图

 

      读史可使人明智,明智者善学史。古县地方志收藏爱好者李建国以对历史文化的孜孜以求,对地方志文献保护留存的紧迫感,在短短的10年时间内,就收藏整理了5000余册地方史志,被人亲切地称之为“地方志博物馆馆长”。

 

      走进李建国的收藏间,迎面就可以看到摆满了藏书的柜子。进入室内,更堪称蔚为大观。8个大书柜满满当当的,给人一种拥挤的感觉。李建国介绍说,要不是前些日子又增加了3个柜子,很多书还不知道要在床上摆多久呢。

 

      看到又来了一批人前来查阅资料,李建国还热情地指着对着门口的书柜介绍开了。他说第一个书柜上的书上半部分主要是中国历史类的书,下半部分主要是全国各地旅游类的书籍。第二个书柜上的书是工具书辞海系列,上边是山西通史系列,下边的两部分,一部分是乡镇志、村志,另一部分是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的县志。而第三个柜子上的书是文史资料系列、长江支队文献系列、太岳中学文献系列,另外还有临汾市17个县、市、区第一轮县志和明清县志,而其他柜子的书,则是全省120个县、市的大全。

 

      李建国是一名退休干部,在2005年退休后习惯了忙碌的他一下子不适应这无所事事的生活。打麻将、玩扑克他不喜好,其他运动项目又兴趣不大,就在四顾茫然的时候,他看到了自己收藏的几十本地方志书。他想,既然有时间了,为什么不搜集整理一些这方面的书籍。

 

      李建国说,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一直到正式退休10年来,自己感觉想做点事,所以产生了收集地方文献的想法,一开始是小打小闹,从古县、临汾范围内,最后又扩大到全国部分地区、省志、县志、村志和个别地区文献。他的目的就是藏书育人,把宝贵的文献资料保存下去,一方面研究,一方面推向社会,做一件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

 

      书是人类成长的阶梯,李建国在这个阶梯之上可是真付出了很多。十几年来,他无数次地往返于太原、临汾、侯马等地,流连于古玩市场和旧书摊,每周日坚持在中国最大的中文旧书图书馆孔夫子网上查询志书,结交了很多全国各地的书友。不说花费了多少,就是消耗的精力就让老伴替他担心。但是担心归担心,家里人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他的这种有益的爱好。

 

      李建国还说,除了这些收藏途径,老同事、老同学们都很热心,他们得知自己的爱好后,就从各方面帮助收集。

 

      说起收藏的艰难,李建国深有感触。他介绍说,在收藏的过程中,一些罕见和稀缺的书的收集经过了千辛万苦,比方说有一个《金藏雕印始末考》,这是民国时期学者蒋唯心写的一本书。自己到市图书馆,到省图书馆,都没有找到。最后通过孔夫子网,在香港神州旧书店找到。

 

      在李建国的藏书中,还包括了一些文史资料系列等各地出版的地方文献,由于种种原因,在当地都难以寻找到,更显得宝贵了许多。

 

      李建国指着一套数十本的书籍介绍说,这是全国政协编印的一套40余本的文史资料选集。自己第一次是在2001年在百汇旧书摊购回前36本,还缺6本,一直到了2014年12月,才在临汾东关古玩市场找到配齐。

 

      在众多志书中,有一本泛着历史色彩的藏书,它将时间定格在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其中的地点指向了古县古阳镇一个叫神圪垛的小村庄。一个叫太岳中学的学校前后存续了10年,其中有两年就在此驻扎,这本名叫《晋冀鲁豫边区太岳中学史》的书和一整套关于太岳中学历史的文献书籍就翔实地记载了那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岁月。

 

      李建国介绍说,古县是太岳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老一辈革命家邓小平、朱德、陈赓等曾经战斗过、生活过的地方,我们古县人民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千子弟奔赴前线,光牺牲的就有几百人。李建国的父辈曾经经历过那个弥漫战火硝烟的年代,父亲的教诲影响了他整个的学习和工作历程。当2005年退休后,他就有了闲暇搜集整理那个时期红色的记忆,寻找父辈曾经的历史。自己为了整理这方面资料,产生了搜集革命根据地文献的想法。经过几年的努力,将太岳区各个时期的文献,人物、经济、政治、组织一系列的资料基本收全,配备成套,以供研究。

 

      李建国藏书,来自于他对文字和历史的敬重,在收藏的间隙,他更痴迷于大量的阅读。在十几年间,仅仅剪贴本就整理了12类50余本,这里,有他的思考,有他细腻与执着的情感氤氲。

 

      他说,自己平时坚持看书看报,订阅了各种报纸,特别是文史方面的杂志和刊物。为了积累资料,这十几年来,搞了12类50多册的报刊剪贴,编有说明、前言、目录,供自己学习研究,也供社会学习研究,也给后人留下一份精神财富。

 

      在位于县城一处交通要道的村落,村子的名字叫张庄村。历史上,这里因为中出的秀才较多,被当地人称之为秀才村。现今,村子里还有重新修复的文笔塔等等建筑。这个村子中,李姓居多,现代历史上较为有名的包括有抗战名医李克让、我国第一任驻苏大使李则望等。

 

      李建国的收藏印记中,也与这里结了缘。他不但收藏地方志书,还参与了一些地方文献的整理和出版。2014年,他主编了张庄李氏宗谱,此外还参与编写了张家沟村志、2013年被临汾市城市志编委会聘为特约编辑,参与了临汾市城建志的村镇规划、村镇建设管理部分。他还被邀请参加了古县人才交流协会的工作,并担任了古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李建国十多年的上下求索换来的是硕果累累,犹如站在了地方志书存量的高点。在千余本地方文献中,就囊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第一轮出版的所有县志,包括120个县和11个地市,此外还有山西明清时期的府志、州志等10套,明清民国志60多套,明清通志、村镇志、专业志、姓氏家谱等等有关志书900余套本。

 

      在李建国的家中,我们遇到了前来复印志书的古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曹廷元,他高兴地说,李老师的藏书给我们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很多的方便。你看这本《千年古衙霍州署》,这本书里就有这样的一条记载,元太宗九年,铁穆耳命程荣复立霍州城池,起盖公协统辖霍邑、赵城、灵石、汾西、岳阳五县,此时霍州的辖域空前扩大。我在三晋文化研究会写古岳阳县志考略这本书的过程中,就没有这条记载,后来李老师看了这本书给我说了,我过来看了这本《千年古衙霍州署》和霍州州志记载是一样的。

 

      谈起今后的打算,李建国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要把整个藏书分门别类,列出书目。再一个是通过县档案局、县图书馆上网,以方便广大研究者查询和研究。另外,把一些历史资料和历史人物分门别类地整理成文章和小册子,以供后人学习和使用,为社会服务。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