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贝壳博物馆 展开一场海味和童趣的奇幻之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青岛贝壳博物馆 展开一场海味和童趣的奇幻之旅

 

      从来自4.5亿年前奥陶纪的鹦鹉螺化石到价比黄金的四大名螺,从直径1米多的砗磲(chē qú)到直径只有1.8毫米的半纹迪亚螺……唐岛湾畔一家位于地下的博物馆内,展示了4260余种奇形怪状、五彩斑斓的贝壳标本,这些标本“籍贯”遍及四大洋60多个国家,它们组成了一个充满海味和童趣的奇幻王国。这座博物馆是青岛一名贝壳收藏“发烧友”收集37年的成果,规模位居亚洲第二、中国第一。自开业以来,青岛贝壳博物馆已经引来一批又一批的贝壳爱好者。近日,记者走进这座由青岛人创造的奇幻世界,从一件件贝壳标本中,发掘新奇有趣的故事。

 

      仿佛进入海底世界

 

      青岛贝壳博物馆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漓江路680号唐岛湾步行街,这里背靠大海,风景秀美。贝壳博物馆位于地下,门口装饰着海螺与贝壳形状的雕饰,里面清凉透亮的灯光让人仿佛进入了海底世界。博物馆只有一层,中间长廊里有一条由洁白沙滩和五彩贝壳搭配成的沙滩T 台。长廊两侧分布了7个厅,每一个厅内都展示着各具特色的贝壳标本。

 

      在展厅内,讲解员用一个个形象的比喻来介绍那些千奇百怪的贝壳。例如,维纳斯骨螺长得像梳子,据说女神维纳斯曾用它来梳长发;大千手螺棱角分明,像全身武装了盔甲的勇士;细喙骨螺身上长着细刺,如同鸟喙一样精巧;密码芋螺身上穿着黑褐色的斑点,乍一看还以为是摩尔电码的排列组合……如果参观者自己来看,则会发现这些贝壳的形状千奇百怪,像刺猬、像雨伞、像蛋糕、像草莓。这些贝壳按照生物分类法,由最初的设计者摆成一排排一列列,或是摆成美丽图案形状,然后在每一枚贝壳下标上序号,详细说明贝壳的名称、所属种类、产地等信息。

 

      “博物馆是我自己设计的,然后我和5个工人按照草图,用了半年时间装修成现在的面貌。”博物馆馆长耿直自豪地说。

 

      37年前就开始收藏

 

      在博物馆的化石厅内,陈列着130多种已经玉化了的贝壳化石,如鹦鹉螺化石和菊石螺类化石等,它们质地温润光滑,纹理美轮美奂。这些化石所属物种比恐龙还早,但是绝大多数早已消失在生物演化进程中。耿直说,上世纪90年代他们从非洲淘回一批珍贵的贝壳化石。因为对地质地貌比较了解,他们早就知道非洲部分地区有丰富的贝壳化石。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这些化石突然在这些地区大量出现,于是大家闻风而动,专程跑到非洲。耿直介绍,像这样为收藏贝壳而大规模出动的经历在他的收藏生涯中并不多。

 

      耿直过去从事以贝壳为原料的化工材料研究,因此与贝壳结缘很早。他真正开始收藏贝壳是在37年前,当时他还在滨州工作,那时人们在一处古贝堤上发现大量贝壳化石,他收集了一批,之后就开始有意识地收藏。耿直的贝壳藏品有5个纲、262科、4260余种,是国内最大、亚洲第二的贝壳博物馆,如今展出的仅仅是他所有藏品的一半。

镇馆之宝格外亮眼

 

      展厅内一块巨大的白色贝壳吸引了来往的参观者,这是该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即砗磲贝壳。砗磲生活在浅海,主要分布在菲律宾、澳大利亚等海域,世界上最大的砗磲直径有1.8米,重达500公斤,是最大的贝壳。讲解员介绍,砗磲和大熊猫、金丝猴一样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不允许捕捞和买卖。馆藏的这个砗磲贝壳直径有1.3米,从纹理上看应该有几百岁。砗磲在数十万年前死后,埋入地下并渐渐玉化,变得光滑洁白。

 

      讲解员告诉记者,这块巨大的砗磲贝壳是耿馆长多年前花费大量金钱和精力淘来的。这块贝壳不算最贵,却很亮眼,价值约50万元。另外,砗磲贝壳是佛家七宝(砗磲、水晶、银、玛瑙、珊瑚、琉璃、琥珀)之首,常常被制作成名贵的首饰。在博物馆内的商店里,记者看到了用玉化了的砗磲贝壳雕成的各种价格不菲的工艺品,参观者也不禁惊叹其外形和质地不凡。

 

      进博物馆体验童年乐趣

 

      【现场】

 

      记者发现,来贝壳博物馆参观的以年轻人居多,参观者不乏“00后”小观众,有些小孩在父母的陪伴下到博物馆,看得十分着迷。记者在采访期间,看见一位年轻妈妈一边拉着儿子的手,一边观赏玻璃屏里五彩斑斓的贝壳。这位年轻妈妈告诉记者,他们来自湖北,儿子今年7岁,之前没有到过海边。这次来青岛,儿子在海边十分兴奋,还捡了很多贝壳要拿回家。“带他来参观贝壳博物馆,他以后就会记得童年见过这么多的贝壳,一定是个美好回忆。”她说。参观者中还有很多学生,他们觉得贝壳博物馆很有童趣,能看到如此丰富的贝壳,不仅长了知识,还体验了童年的乐趣。

 

      【探访】

 

      半纹迪亚螺只有1.8毫米

 

      记者在4号馆的墙壁上,发现了一枚用肉眼都很难找到的贝壳——半纹迪亚螺。它排列在一排贝壳的末端,人必须贴近玻璃窗仔细看。讲解员介绍,许多人都以为这是某种贝壳的幼体,但其实它是成年的贝壳。“它是在海滩里生长的一种极小的贝类。这种螺成年后直径只有1.8毫米,需要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才能看清。”讲解员说,收集这样的贝壳十分不容易,因为它和沙子一样小,即使采集到它,也很难分辨它是不是其他贝壳的幼体。“我们这枚小贝壳还是通过国外的专家才辨别出来,馆藏的只有两三枚。”讲解员说。

 

      令记者感到奇怪的是,工作人员说除了玻璃窗内这枚半纹迪亚螺外,其实还有一枚就在我们脚下,“混迹”在尘土和地面的缝隙之中。原来,他们去年在布展时不小心失手,一枚半纹迪亚螺就掉在了地上,仿佛人参果钻进了土里,他们趴在地上找了好几天也没找到。

 

      【幕后】

 

      模仿鹦鹉螺发明了潜艇

 

      讲解员介绍,贝壳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比如宝螺科贝壳,因其多彩光洁、坚固和便携等特点,中国早在3000多年前就将其制作成饰品或当作流通货币。“宝螺科贝类伸出两个须子时,形象正好就是一个‘贝’字。它的两个须子就是这‘贝’字的一撇一捺,这个字也就是这么演变来的。”讲解员说,虽然3000多年前,这种贝壳就已经被我们祖先用作货币,但是我们一直没有给它命名,直到1785年欧洲人发现这种贝壳时,才依据科学分类法为其命名。

 

      此外,贝壳的结构、纹理、色彩搭配上对人类的技术和艺术创新也具有极强的启发意义,如人类模仿鹦鹉螺发明了潜艇;依据贝壳的内部构造,设计出新的建筑形式;艺术方面,许多艺术家和设计者能够从贝壳独特的色彩和造型上产生灵感。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