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老城改造中保护百年工业遗存 规划博物馆

  高大的厂房、斑驳的墙壁、铅华洗尽的静默……站在一座红砖建构、中欧“混搭”风格的六层楼前,哈尔滨轴承厂的老工人张晓斌在不舍中却又有一丝欣慰。

  因为城市发展需要,张晓斌脚下的土地和老厂区正处在一次有周密计划、大规模的搬迁之中。其中,作为民族工业遗存、哈尔滨历史保护建筑的这座红砖厂楼则被重点保留下来,并将改造成中国轴承工业博物馆继续“发光散热”。

  “它的前身是建于1920年的天兴福第二制粉厂火磨楼,是当时东北三省顶呱呱的面粉家族企业,生产的‘天官牌’面粉很有名。”张晓斌和工友们介绍说。

  进入楼内,刻满岁月印痕的木质天棚、地板和门窗仍是当年老建筑的原物,一直使用至今。

  随着城市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成为新十年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举措,轴承厂所在的香坊区入选全国21个搬迁改造试点。这里是哈尔滨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曾被称为“田家烧锅”、“上号”,拥有很多遗留的百年老建筑。

  按照规划,香坊区将对7.47平方公里的老工业区实施搬迁改造,进一步优化城市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布局。区域内一座座像“红砖厂楼”、东北机械第十四厂、哈尔滨啤酒厂、油坊街一样承载新中国辉煌与荣耀工业创业史的街区和建筑,成为此番搬迁改造中保护的重中之重。

  “对老工业区拆改的同时,我们将尽可能多地保留那些珍贵的历史遗产,为这座城市和民族产业的发展留下一部立体的奋斗史和一份记忆。”香坊区委副书记、区长孙恒义说。

  沿着中东铁路遗址、位于通站街118号的香坊火车站出发,区域内的哈尔滨轴承厂、量具刃具集团、哈尔滨电碳厂、建成集团等30余家国有大型企业正在有条不紊地搬迁中。在大部分已经拆改的电碳厂,曾经的机器轰鸣声和喧嚣此时已远去,一排排老厂房和建筑静默伫立,传递着旧日的工业之美。

  据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办的负责人介绍,一些利用旧的厂房和设备的想法正在实现当中,电碳厂被规划建设近代工业遗址公园,哈轴厂将建成中国轴承工业展览馆、东北工业博物馆。在呈现民族工业原始风貌的基础上,一批上世纪50、60年代的棚户区也将一并改造,建成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

  得知当地政府这一改造计划的退休职工刘悦充满期待:“这些老企业给哈尔滨乃至新中国的工业发展出过汗、拼过力,这些重要的贡献在今天不应该被忘记。”据悉,整个老工业区的搬迁改造在2020年完成,涉及的企业将逐步退出粗放式发展的传统产业,转型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