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物馆开放,谁来接力?

      4月23日,本报刊发报道《多少“宝贝”,养在深闺人未识》,揭开了河南高校博物馆尘封的面纱。

      面纱背后,让人惊艳:13万只彩蝶标本、中国第一代电影机……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副处长胡兆建说,我省高校博物馆有10余个,汇聚了众多行业内顶尖资源,历史和文化价值非常大。

      但记者调查却显示,由于高校博物馆人手、经费匮乏,不常开放,公众难有机会参观,利用率不足两成。宝贵的文化资源就这样在闲置中被浪费。

      得知记者的采访情况后,我们建议,在不影响高校科研、教学的同时,能否联合这些高校,在双休日预约时间,根据他们的接待能力限制人数,让公众也有机会欣赏这些藏品。

      对于博物馆工作人员而言,放弃休息时间,为公众开放,无疑会增加他们的负担。可他们并没因此拒绝,遂有了本报为期一个月的“周末邀你走进高校博物馆”系列。一个月来,已有300余名读者报名,并利用周末时间参观了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钱币馆等7家高校博物馆。

      一些读者参观后感慨不虚此行,并期待以后推荐给朋友也来看看。在此,我们首先要为这些高校工作人员点赞,是他们加班加点,方有了读者的博物馆惊艳之旅。

      但同时也给期待“推荐给朋友也来看看”的读者暂时说声遗憾。因为5月23日、24日的这次活动,是本报“走进高校博物馆”系列的最后一次。

      我们不忍老让高校工作人员一次又一次当义工组织开放。而若想让高校博物馆对公众开放成为常态,仅靠单位或个人的奉献亦并非长久之计。这就需相关部门出台政策,给这些博物馆划拨专项经费,以确保博物馆开放的各种成本。虽然这需增加财政开支,但和新建一座博物馆的费用相比,哪个更划算?想必这笔账谁都会算。

      而这次“走进高校博物馆”活动,算是抛砖引玉吧。希望能有人来接力,希望社会各界能有更好的办法,让沉睡的藏品不要老“藏着”,让读者的期待不再成为遗憾,让公众能有更多的文化活动场所。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