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一老人建贺兰砚博物馆守护地方文化符号

  在宁夏银川市郊一座不起眼的二层小楼里,整齐地摆放着600多方质地细腻、雕工精湛的贺兰砚。它们的图案和形状各不相同,却无一不代表着专属于宁夏的文化符号。

  这个二层小楼和存放的600多方贺兰砚凝结了虞崇文老人近20年的心血,也成为独一无二的宁夏贺兰砚博物馆。虞崇文今年68岁,担任过宁夏自治区政协委员、文史馆馆员,在企业做过职业经理人,对于贺兰砚的情结却始终如一。

  “1996年我在企业工作时,因为一个文化项目接触到了贺兰砚,当时就被它由内而外的美吸引了,”虞崇文说,当时有关贺兰砚的书籍特别少,于是他自己开始走访贺兰砚雕刻大师,四处搜集资料,并花费10万元于当年出版了《中国名砚——贺兰砚》。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当虞崇文在银川市场上苦苦难觅一方好砚时,内心又萌生出要建设“贺兰砚场馆”的想法。“当时不敢奢望建博物馆,只想能在自己经济能力范围内收藏些好砚,既满足自己的爱好,也可以和懂砚的人一同品味。”

  砚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其中贺兰砚、端砚、歙砚等都是比较优质的砚种。关于贺兰砚,最早在《宁夏府志》中有这样的描述:“笔架山在贺兰山小滚钟口,三峰矗立,宛如笔架,下出紫石可为砚,俗呼贺兰端。”

  虞崇文告诉记者,贺兰砚最讲究“俏彩”,即根据石料紫绿两色的多少、大小和分布位置,设计图案与层次,整个画面紫绿分明,互相映衬。

  贺兰砚出自贺兰石,而贺兰石又长于贺兰山,这些在虞崇文老人看来,都代表着宁夏的文化身份。几年前,传承了300多年的贺兰砚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遗项目,但同时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

  于是,虞崇文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贺兰砚,除了买成品,他还会挑选好的石料请不同砚种的雕刻师进行雕刻,以丰富藏品风格和题材。随着收藏的砚台越来越多,家中存放空间也越来越小,为此虞崇文搬了三四次家。

  “这些砚台对我来说是个人收藏,但对社会来说就是非遗的展示和传承。”虞崇文说。考虑到这些,老人决定利用自己的贺兰砚藏品,建设贺兰砚博物馆。

  建设博物馆绝非易事,不仅需要有足够多的优质藏品,还要花大笔资金用于展馆建设。虞崇文说,一开始他只要看到喜欢的贺兰砚就买,而且只进不出,后来有人劝他,个人资金毕竟有限,应该以藏养藏,他才“想通”了,愿意将一些藏品转手。

  记者了解到,刚建成的宁夏贺兰砚博物馆耗资近400万元,其中80%都是虞崇文自筹。“筹建博物馆过程中,我才发现,很多人都很热心于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有些给我捐资,有些给我捐藏品,这既让我感动,也让我感受到责任。”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