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拓展·提升——宁波博物馆的新展望

以信息化、现代化、全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为特质的当下,不仅为博物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期待,正如2015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致力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纳入到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中来;同时,也为博物馆事业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发展空间,博物馆免费开放、信息化、智能化、文化交融……,这些都为博物馆发展提供了多种途径、多种手段和多种方式。

      以信息化、现代化、全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为特质的当下,不仅为博物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期待,正如2015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致力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纳入到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中来;同时,也为博物馆事业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发展空间,博物馆免费开放、信息化、智能化、文化交融……,这些都为博物馆发展提供了多种途径、多种手段和多种方式。宁波博物馆作为我国众多博物馆的后来者,经历了自2008年至今的不断超越,自觉闯出一条既跟踪国际博物馆前沿,又熟谙我国博物馆实情,更符合宁波地域特征的跨越式发展之路。从“大资源观”、“市民博物馆”理念的提出到“百姓博物馆”的理念拓展,从举办“携手2010:宁波国际博物馆高峰论坛”到发起成立“中国博物馆协会志愿者专业委员会”并在宁波博物馆设秘书处,从《新中国文物保护60年》将宁波博物馆作为我国“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博物馆”典型进行专题报道到《光明日报》将宁波博物馆作为《科学发展、成就辉煌——基层变迁》系列报道中全国博物馆突出典型进行宣传,从成为国内最年轻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到荣获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这些都记录了宁波博物馆理念拓展和实践探索的轨迹和脉络。

      2015年对宁波博物馆来说,是调整之年,是对近八年发展的回顾和总结;也是展望之年,是对今后一段时间前行的思考和规划。鉴于此,宁波博物馆提出了“以理事会制度改革为体制保障,以提升工程完善硬件设施,以大资源观理念建设开放博物馆,以大宣教思维提升百姓博物馆内涵”的总体发展思路。

      一、理事会制度改革与博物馆体制保障。

      作为一个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非营利永久机构,博物馆在其内部实行理事会制度,是国际博物馆界的通行做法。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重要博物馆,普遍以理事会作为博物馆的最高权力机构,广泛参与和支持已经成为博物馆事业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国内,国家文物局曾于2011年发文要求“公共博物馆纪念馆要逐步实行理事会决策、馆长负责的管理运行机制”;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推行和建立理事会制度,无疑可以进一步推动公众和社会力量参与到博物馆的各项决策和建设,从而强化博物馆的公共性,增加管理的公开透明度,促进其公共职能的深度实现。因此,理事会制度的推广,成为党中央对新时期博物馆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也成为近几年博物馆界的一项重要课题。

      宁波博物馆于2014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已经实施或正在筹备实施理事会制度的各个博物馆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国际上博物馆理事会实施的理论、经验和实践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考量,并初步提出了符合宁波博物馆实际的理事会制度改革方向和思路。在“科学指导,循序渐进”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宁波博物馆自身发展的特殊要求,坚持博物馆公共信托和“永久性机构”的定位,通过理事会制度改革改变目前内部治理行政化、机关化的弊端,理顺博物馆与社会、与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在避免形式化的前提下建立其符合宁波博物馆自身规律、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体系,为宁波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完备的制度保障。

      二、提升工程与博物馆硬件保障。

      经过自开馆以来近八年的发展,每年100万以上的参观量宁波博物馆许多设施出现老化、破损等状况。同时,由于宁波博物馆是一个全新开放的单位,缺乏相关的经验,从而导致很多硬件方面难以满足观众的多样化需求。根据这一情况,宁波博物馆提出了“提升工程”,内容涉及外部环境整治、内部展陈改造、设施调整等多个方面,并从两个角度对宁波博物馆的硬件进行全面升级改造。

      首先是对基础性设施的提升,通过对展厅的提升以满足展览的需要和发展;通过对固定展陈的提升以更好地展示宁波的历史和地域文化;通过对水、电以及安全设施的提升以满足对藏品保护和观众安全的需要;通过对办公环境等的提升以满足职工工作生活的需要,等等。

      其次是对参观环境的提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2年在巴黎通过的《关于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最有效方法的建议》强调,“博物馆应易于进入并应以舒适的措施使之尽可能具有吸引力。在尊重博物馆特性及不妨碍参观藏品的前提下,最好应于博物馆范围内(在庭园、平台、适宜的地下室等)或在其周围附近,为观众提供休息厅、餐馆、咖啡厅及类似设施”。宁波博物馆根据自开馆以来对观众需求的长期调查研究,将对博物馆外部和内部参观环境进行既符合宁波博物馆特色又能满足观众多样化需求的提升和改造,为观众提供一个舒适、休闲的参观环境,使博物馆成为极具吸引力的公共文化休闲空间。

      三、大资源观理念与开放博物馆建设

      自这一观点提出以来,大资源观一直是宁波博物馆的智慧之泉,它以大世界、大时代、大思维、大构架实现对博物馆资源的不断认知,对博物馆资源的丰富内涵和外延深度作出创造性地解读,将全社会资源纳入到自身能用和所用的范畴,为资源与优势相对比较缺乏——特别是馆藏文物的数量和质量相对有限、人才资源薄弱的宁波博物馆开拓了全新的视野和多方面的资源支撑。

      在此基础上,宁波博物馆将进一步以大资源观理念为指导进行“开放博物馆”建设。这里所谓的“开放”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博物馆对外免费开放,而是一种思想的开放和视野的拓展,是对大资源观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运用,是对宁波博物馆发展提供的更为丰富的资源支撑。例如,在展览策划方面,宁波博物馆将不再局限在展览的引进和自身的展览原创,还将邀请专家、著名策展人乃至国内外著名博物馆为宁波博物馆量身定做策划展览;在志愿者方面,志愿者在博物馆内的工作内容将不在局限在讲解、服务等几个方面,还将尝试让志愿者介入到藏品研究、展览策划、活动策划等多个领域;在人才建设方面,宁波博物馆除了通过自身的队伍建设之外,还将通过人员交流、实习等多种途径邀请国内外著名博物馆、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参与博物馆的建设,并为之设置专门的岗位。同时,通过学术委员会、课题项目合作等平台建立宁波博物馆“智库”,建立综合性、全方位、高层次的专家队伍。

      四、百姓博物馆理念与大宣教思维

      伴随着博物馆定义确立以“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为宗旨,国际博物馆界日益关注将“有助于人的发展与愉悦”作为博物馆的任务。博物馆服务社会的理念无论是体现在以专业化为基础的博物馆功能方面,还是体现在以社会化为基础的博物馆职能方面,都逐步拉近了博物馆与广大民众的距离,从而改善了博物馆的公共形象。

      宁波博物馆于2008年提出了“市民博物馆”理念,强调宁波博物馆必须是为“市民”服务的博物馆。2012年,宁波博物馆将这一理念进一步拓展为“百姓博物馆”,目标对象从“市民”拓展到“百姓”,方式也用博物馆获取利用社会资源转变为博物馆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吸引“百姓”主动参与博物馆。要求在展览、服务等多个方面都以“百姓”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展览为民”、“活动为民”、“学术为民”,打造“百姓自己”的博物馆。

      基于此,宁波博物馆将进一步倡导“大宣教”思维以提升百姓博物馆内涵。从工作内容来看,宁波博物馆将强调从“藏品”和“物”为核心向“观众”和“人”的转变,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只注重藏品以及相关研究的固有意识,注重对观众的研究、对社会需求的调研,并将观众和观众需求作为博物馆展览、活动等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真正实现博物馆为社会服务的历史责任;从部门关系来看,宁波博物馆将在“大宣教”思维框架内积极发挥宣传教育部的核心作用,通过直接面向观众的宣传教育部来获取、了解观众的需求,并根据这一需求向展览部门提出展览要求,向文物研究部门提出研究要求,向产业发展部门提出文创产品开发要求,从而为观众提供满足需求的博物馆综合性服务。

      以“理事会制度改革”理顺内部管理以提供发展的体制保障;以“提升工程”提升各项设施以提供发展的硬件保障;以“大资源观”理念为指导建设“开放博物馆建设”,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为宁波博物馆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以“大宣教”思维提升、丰富“百姓博物馆”理念,以人为本,需求至上,使宁波博物馆提供针对社会需求的文化服务。“两个保障”、“一个思维”、“一个博物馆建设”,这将指引宁波博物馆走上一条更加健康、更加科学的发展之路。(宁波博物馆 莫意达)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