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是博物馆最核心的“产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真彩秦俑》展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呦呦鹿鸣》展出的青铜器

 

      日前,“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结果揭晓,为何举办如此大规模、高水准的评选,专家道破缘由—

 

      5月18日“博物馆日”当天,“第十二届(201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在石家庄市揭晓。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申报的《真彩秦俑》等十大展览胜出。其中北京市有四个展览获奖,成为大赢家。据介绍,这22个展览是去年全国2万多个展览的优秀代表。获奖展览有基本陈列展览,为期3个月以上临时性展览以及国内国际交流展三种形式。

 

      《真彩秦俑》名列榜首

 

      《岭南印记》极富特色

 

      本届评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申报的《真彩秦俑》、河北博物院申报的《大汉绝唱—满城汉墓》、南京市博物馆申报的《六朝历史文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申报的《抗战岁月基本陈列》、天津自然博物馆申报的《家园•生命》、中国海关博物馆申报的《漫漫雄关道—中国海关博物馆常设陈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申报的《伟大贡献—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广西民族博物馆申报的《贝侬—壮族文化展》、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申报的《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首都博物馆申报的《呦呦鹿鸣—燕国公主眼里的霸国》荣获十大陈列精品奖。

 

      此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申报的《西域历史的记忆—新疆历史文物陈列》、武汉革命博物馆申报的《探索与奠基—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历史陈列》等10个展览获得优胜奖。《印度的世界—美国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藏印度文物精品展》、《岭南印记—粤港澳考古成果展》获得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

 

      对广州本地展览有所关注的人应当会记得2014年1月6日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幕的《岭南印记—粤港澳考古成果展》。该展览通过粤港澳三地30多家文博单位的560件/套重要文物向观众展示了岭南先民的衣食住行及文明轨迹。香港南丫岛大湾遗址出土的石牙璋刻有商代流行的阴线纹,说明距今3000多年前,香港先民与中原商文化已有交流。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表示,《岭南印记—粤港澳考古成果展》用了广东全省境内和香港澳门几十年来的重要考古发现,展览对三地文物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岭南文化,增强港澳的国家认同感。

 

      而此次评选名列榜首的《真彩秦俑展》,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集合秦兵马俑发现40年来的彩绘研究成果举办的一次创新性的展览。展览分为色彩的奥秘、装饰的灵感等四部分,展出37件(组)文物,包括彩绘陶俑、俑头、陶片、遗迹等,其中绝大部分是首度向公众展示。此次展览意在复现秦俑在创作之初“彩色”的真实面貌—在出土后,由于氧化等原因,现在我们看到的秦俑几乎都是土黄色,原有的彩色已经消失殆尽—粉色的脸、朱红的甲带、褐色的铠甲,前所未见的彩色兵马俑让人感到惊叹。展览中还通过对彩绘俑头和秦俑坑中各种彩绘遗迹的展示,向观众呈现了秦俑的“千人千面”和绚丽多姿。

 

      评审过程很严格 越来越看重策展人作用

 

      “十大陈列精品”每年都选,它们是怎样选出来的?就此记者采访了此次评选的评委之一,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潘守永。

 

      潘守永告诉记者,“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是文博界一项非常严肃的高水准奖项,其评审过程很严谨。以评委的选择为例,是在一个专家库中随机抽选的。依照四个类别,每个类别两名专家。评选分为初评、终评两个阶段。在评选过程中需要听取各个展览专题汇报,主创团队还要就评委们的疑问进行解答。每个展览的打分都被细化为6~8个分项,加起来总共是100分。这次的要求是,有资格获选的展览分值不能低于60分。在评分现场是有公证机关的,以确保公正公开。对于评委的打分有异议,也允许提出来。潘守永说,总体来说,评审专家水平比较高,能够代表业内的专业能力。

 

      记者了解到,本届推介活动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博物馆展览的发展趋势,做出了一定的调整。首先扩大了推介活动的参评范围,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产生良好影响,并符合相关条件的出入境展览,可参与国际及港澳台合作交流奖,通过各项展览的“送出去”和“迎进来”,优秀的展览可以得到国际上更多人的关注,更好地促进国家间文化的资源共享及交流合作,同时有助于拓宽视野,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启发更新颖的展览思路,这也为实现博物馆的公共服务、公共教育等文化职能提供了更广阔的发挥平台。

 

      记者还了解到,为了引导各级博物馆建立责任明确、权利清晰、人员专业、评价科学的策展人制度,加强策展团队建设,构建有利于发挥策展人和策展团队学术水准、业务能力、创意水平的内部环境机制,在本届推介活动的申报书中,细化了“展览工作人员情况”部分,要求申报单位如实填报项目负责人、策展人(或团队)、内容设计主创人(或团队)、形式设计主创人(或团队)、其他展览工作人员,明确各类展览参与人员和团队的职责,在申报书中体现出他们的主要贡献,在获奖名单中将策展人(或团队)、内容设计主创人(或团队)和形式设计主创人(或团队)列入其中。

 

      “十大”评选也有一些“遗珠”之憾

 

      潘守永说,虽然“十大”的评选是一个专家奖项,但考虑到展览本身在宣传推广方面的要求,对于能够吸引多少观众入场等具体方面,都规定了量化指标。当然其中也会考虑到地方差异。

 

      “应该说,展览是博物馆最核心的产品”,潘守永说,“这个评选则是代表了国内展览的最高水平”。那么它们是否真的能让观众也买账?潘守永的答案是肯定的。他说在每年、每季度对国内博物馆展览的排行榜上,可以看出这些入选的展览都是居于比较靠前的位置。据统计,十大精品陈列在全国一年内能吸引到的观众数,大约在3亿人次左右,应该说是很惊人的。这也说明十大精品陈列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展览。

 

      不过潘守永说,“十大”的评选还是有一些“遗珠”之憾。比如去年的一些展览水平很高,内容也很精彩,但由于不属于博物馆系统策划的展览,所以没能入选。

 

      十大精品陈列是各大博物馆投入了大量资源和创造力做出的产品,展期结束之后,还能以怎样的形式继续发挥效果呢?潘守永说他们也做了一些尝试,比如每次都出版一本“十大”的合集图册,但坦率地说,受众很少。他认为,“十大”的评选的确要突出学术性,但也不能只强调学术性,还需要考虑到更广泛的传播可能。现在要求参评的展览都要做一个虚拟展览放在网上。那么以后观众的看法是否能够有更多的表达渠道?在博物馆展出和图书出版之外是否能有更多的传播方式?这些都值得再探讨。

 

      记者了解到,主办方面表示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将进一步加强对陈列展览评价的科学研究,进一步改进参评标准,量化评价要素,使之更科学、更符合实际,并逐步建立中立、客观、科学的陈列展览批评体系。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