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文物南迁 《清明上河图》藏身乐山八年
2015-05-14 10:25:20 作者:吴晓铃 来源:四川日报 已浏览次
5月13日,乐山市中区安谷镇泊滩村,故宫文物南迁史料馆大门上,“功侔鲁壁”四个烫金大字吸引着参加2015海峡两岸记者“重走四川抗战大后方”联合采访活动的记者的目光。这是抗战胜利后,为旌表乐山各宗祠寺庙为护国宝作出的贡献,原国民政府题颂“功侔鲁壁”牌匾,以示褒奖。“没想到,故宫文物当年是藏在这么隐蔽的地方。”台湾中评社记者林谷隆感慨。
1933年起,故宫博物院为免文物遭受战争破坏和掠夺,开始分南、中、北路向西南大后方艰难转移。其中数量最多的9369箱文物,在1939年南迁乐山,存放在今安谷镇的古佛寺和6座祠堂内。由当地76岁的王联春老人自掏腰包修建的故宫文物南迁史料馆,所在之处正是藏匿点中的一座祠堂。
“文化长征烽烟万里藏鲁壁,民间护宝安谷八年树丰碑”,馆内悬挂的对联彰显着四川人民为抗战所作的贡献。王联春指着一张泛黄票据向来自海峡两岸的记者介绍,“当时故宫博物院的人选中了6座宗祠作为存放点,大家二话不说就把老祖先的牌位搬出来腾出庙堂,换回的是一张当年政府的借据。”而另一张民众在河岸上搬运文物的老照片,也让记者们十分触动。王联春说,运载文物的船从宜宾过来时在江边搁浅,是乐山的民工把文物一箱箱从大船中搬到小船上,再扛到岸上。“当时,有一个连守护文物,但人手根本不够,是我们乐山的袍哥和普通老百姓自动在文物存放点的最外围巡逻,避免可疑人物靠近。”
记者在史料馆看到,当年藏在乐山的国宝中,既有清院本《清明上河图》、翠玉白菜,也有郎世宁的《八骏图》等。王联春说,由于古寺和祠堂周围覆盖了参天大树,又远离乐山城区,日机在1939年轰炸乐山时,半城尽毁,而在郊外的文物却最终幸免于难。八年之后,文物准备重新启程从重庆运往南京,清点时无一丢失和破损。“非常感动,因为这是一条艰辛漫长的路,四川人为护国宝作出了巨大贡献。”《台湾导报》董事长特助陈子发在参观完后建议,随着两岸交流日益频繁,更多人将会看到凝聚两岸共同记忆的文物,看到这些民族瑰宝。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