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抗战博物馆10年搜寻近3000件文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杨国庆建立的抗日战争"南口战役"博物馆,目前展品已有近3000件。 李拓/摄

 

  “老杨的收藏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让我们可以触摸真实的历史。”日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耿飚之孙,北京志远功臣关爱基金会副秘书长耿巍在参观完民间爱国志愿者杨国庆的个人博物馆后发出这样的感慨。

 

  杨国庆的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县城一家熟食店的地下。如果不是提前进行了解,来店里买熟食的人绝不会知道博物馆的存在。可就在这里,近三千件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南口战役”的文物被整整齐齐的码放在陈列架上。这些文物,都是杨国庆一件一件从当年的战场上寻找回来的。从找到第一个子弹壳开始,杨国庆已经寻找了十年。

 

  正是在了解到杨国庆的所为后,耿巍决定组织红色后代一起跟随“老杨”的脚步,寻访当年战士们为祖国抛洒热血的战场。

 

  十年前的子弹壳开启寻访历史之路

 

  今年52岁的杨国庆经常被熟悉他的人称作“老杨”“杨哥”。早在十年前,他就喜欢和朋友一起进行登山等户外运动。

 

  2006年春夏之交,杨国庆像往常一样与朋友一起在昌平的南口镇内登山。就在爬到半山腰的时候,他捡起了一枚已经被锈蚀的子弹壳。随后几次,杨国庆又在山上发现了许多看起来像是人类骨骼的残骸。

 

  接连的发现勾起了杨国庆的兴趣。随着他对这些发现的调查和寻访,78年前发生的那一场惨烈战斗也逐渐清晰地展现在杨国庆面前。

 

  1937年7月,侵华日军逐渐占领了北平、天津等地。南口战役则作为中日战争早期的平绥铁路沿线作战之一,在昌平周边的南口一带爆发。这场战役,也是自甲午战争以来,中日两国第一次进行师团级军队以上级别的对决。

 

  从2006年至今的十年间,杨国庆共找到了南口战役留下的近3000件文物,核实了阵地将近一百个,寻访了7位老兵,他还在不同的阵地立了石刻。

 

  在博物馆里,耿巍从杨国庆手中接过了一个中国军人的头盔。头盔只剩下三分之一大小,上面还有两个日军子弹穿过留下的弹孔。耿巍说,看到这个头盔就仿佛看到那名战士牺牲的一瞬间。

 

  头盔、帽徽、刺刀、刀鞘、防毒面具,还有数不清的子弹和骨骼碎片……站在杨国庆的博物馆里,听着他把还留有血迹的日军刺刀从刀鞘中拔出的声音,那场战斗的惨烈仿佛又展现在所有人面前。

 

  还原史实 只因心中家国情怀

 

  杨国庆的爱人一直很支持老杨的“工作”。她说,老杨几乎每天都会带人上山,店里的生意完全是她自己在操持。在她看来,男人应该有自己的追求,通过自己的付出去还原历史就是“一件正事”。

 

  杨国庆说,有的时候在一个战壕找到的文物就能摆满博物馆的一层展架。

 

  参观了杨国庆的博物馆,耿巍一行人和老杨一起驾车去往南口战役主战场老虎头地区。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车子在一个再也无法前进的半山腰停了下来。

 

  随后,一行人下车步行,走向当年的“1390高地”主峰。在山峰上,还有一座被人称作“高楼”的烽火台,那里也是南口战役最高一处的战场。“高楼”是杨国庆到过最多的地方,这几年他一共去了50多次。

 

  走在路上,杨国庆告诉众人,“只要是站在山上能看见的山头,都曾经是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的战场”。

 

  经常和杨国庆一起登山的女孩刘芳说:“杨哥每次带人来到山上都要详细地介绍南口战役的过程和历史,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为什么他们会牺牲在这片土地上’。杨哥有种使命感,每次上山,都觉得牺牲在山上的烈士们在等着他把这里的战斗告诉给别人。”

 

  除了不断将南口战役的故事讲述给别人,杨国庆还经常去外地看望在这里战斗过的老兵。每当看到老兵们的生活困难,杨国庆都会把自己身上除了买火车票以外的所有现金都留给老兵。

 

  将“迟来的丰碑”立在每个人心里

 

  今年88岁的崔正路是杨国庆认识的见证过那场惨烈战斗的老人之一。老人说,当年他才10岁,可是他记得打完仗以后,山上的草都已经被鲜血染红就在去年八月底,杨国庆在山上发现了一具战士完整的尸骨。因为当时没有条件,所以杨国庆在今年清明节才自己背着棺材将这具尸首掩埋。

 

  为了纪念这些为祖国牺牲的英雄们,杨国庆曾经用六个小时,将一块刻有“迟来的丰碑”字样,重达三百多斤的石碑用人力背上了山,立在了海拔1377米的山顶下。根据GPS的显示,耿巍一行人步行到杨国庆立碑的地方,走了近5公里,用了近一个小时。

 

  从杨国庆立碑的地方再前行二十分钟,一行人才最终来到“高楼”的所在地。在那里,杨国庆指着烽火台上的弹孔向众人再次讲述了惨烈的战争和英雄们的故事。

 

  在山顶,我国人民海军的主要创建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十大将之一肖劲光的孙女肖雨青说:“老杨的精神让我非常感动,观看了老杨的博物馆也让我感触很深。这里是国军和日军交战的地方,是体现中华民族英雄气概的地方,是值得每个中国人来接受教育的地方。”

 

  耿巍则表示,脚下的战场和眼前的烽火台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留下的重要历史资料,因此应该得到更好的保护,希望来此的游人也能够时刻留有这一想法。

 

  在下山的路上,杨国庆透露现在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把博物馆从地下室搬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历史留下的证据。

 

  他说:“今天南口满山的山樱桃花,都是烈士用鲜血染红的。国家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遗忘每一个为祖国做出牺牲的英雄,希望更多的人来了解这段尘封的历史,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