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化记忆的家园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与此同时,我国的博物馆事业也处于一个大好的发展时期。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全国有博物馆300 余个,现据不完全统计已达2300 多个,可见博物馆数量的增长速度是很快的。纵观国内外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博物馆走过了一条由个人的、收藏性的、内向型的文化机构向公众性的、展示性的、外向型的转变道路。的确,博物馆的兴起就是基于"博"与"物"这两个基本特征,曾经的身份是"积宝楼"、"博古院"、"集奇馆"、"古物馆"。但是,当代博物馆的概念早已不是这么狭窄了,它不应该只是一个保存古物的地方,保护与传承文化才是博物馆的终极使命。
当前,博物馆已经受到公众的"冷落",原因在于很多公众对博物馆的印象还停留在博物馆的兴起阶段,认为博物馆就是一个古物收藏所,是一个藏宝的地方,跟当下自己的生活没有太大关系,这是公众对博物馆的误解。其实,当代博物馆努力的方向是展示文化,如果博物馆提供给公众的是一种文化回归与认同,是找寻文化记忆、引发共鸣,是一个启迪思想、激发想象的地方,它的吸引力是不是会大大提高呢?
一、博物馆功能的再认识
1979 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规定,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博物馆具有收藏、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三重性质,是我国博物馆界长期以来形成的共识。但实际上,博物馆的收藏功能被更多地重视,博物馆成为一个以藏品为中心的自我服务、自我满足的内向性组织。长期以来,博物馆人将藏品看成是历史的、静止的、孤立的,忽视了博物馆藏品自身的意义与内涵,忽视了博物馆藏品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以收藏"物"为主要目的和功能,近年来随着对博物馆认识的加深,博物馆的价值和功能都实现了一种扩张,文化性被越来越多的当代博物馆所认同,博物馆由"物"的保存机构转变为文化记忆的精神家园。博物馆收藏文物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的收藏,而是为了收藏文物所负载的文化记忆。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宋向光教授提出,博物馆藏品的意义是社会行为的物化。博物馆藏品可表达和体现与自身形态相关的社会、文化、历史信息,承担起代表和展示存在过或已逝去的物质文化的责任。人们看到的博物馆藏品,将不只是其物质形态,而且是社会关系总汇的物化表现。虽然博物馆征集和保存的是文物藏品,但文物藏品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段历史的文化表征,博物馆里的文物如果脱离了自身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如果不承载历史文化或社会生活的内涵就将变得毫无价值。可以说,文物是文化的载体,博物馆通过保存文物来保存文化。
当今社会,博物馆的大众化、社区化已成为趋势,观众来到博物馆,看似是来参观展览,欣赏展品,参加博物馆组织的各种活动,享受博物馆提供的各种服务,但这只是观众的基本需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是希望通过参观活动,学习知识,感受文化,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促进个人发展。因此,从观众的角度来说也要求博物馆功能向文化性方面拓展,博物馆应该主动地拓展文化空间,融入社会,参与更多的社会交流。
二、博物馆与文化记忆
从20 世纪后期到现在,博物馆的观念、功能意识和经营理念都在悄然发生变化,当代博物馆不再是一个保存古物的仓库,而是文化记忆的家园,是精神文明的宣传阵地,是创意和思想的发源地。它应该注重传达、沟通、互动、体验,强调与观众的双向交流。那么,博物馆是如何与文化记忆联系起来的呢?
学界关于"文化"的定义莫衷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对文化的定义较为全面:"某个社会或某个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与物质、智力与情感方面的不同特点之总和;除了文学和艺术外,文化还包括生活方式、共处方式、价值观体系、传统和信仰。"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文化除了物质层面的有形的部分之外,还包括观念、行为、制度等精神层面的部分。如果博物馆仅从保存物的方面来研究藏品,那么,人类社会精神文化的部分就将面临丢失的危险。
文化的保存与传承依赖于三种途径:一是人的传承,包括相关生活习俗、技艺和信仰的代际相传;二是借助文字传承,用文字来记录无形文化的部分;三是借助文化的物质载体。博物馆对文化的保存与传承主要是依靠第三种途径,博物馆保存反映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实物,使其完好不致遭到破坏,这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责。而博物馆的文化记忆功能则是在这一基本职责基础上的拓展和深化,是博物馆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真正实现博物馆"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目标的必然选择。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信息化社会,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信息量急剧增加,并且获取的方式更为快捷多样,物品的更新换代更是飞速,在这样的浮华与匆忙中,一些历史的、文化的、传统的东西正在消失和异化,弱势文化面临着被强势文化挤压、排挤、同化的局面。在这样的环境中,博物馆责无旁贷,应该承担起责任,记录已经消失的或即将消失的文化,为维护文化记忆,保存和传承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这就需要博物馆转变观念,给文物以真正文化价值上的尊重,给展览以更多文化内涵上的关注,通过剖析文物的内涵揭示其文化价值,通过有特色的展览唤起人们的文化记忆,并让这种记忆渗透到社会公众中去,帮助公众形成对一个城市、一个区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并自觉地参与到尊重、保存与传承文化的过程之中。
目前,国内不少现代化的博物馆已经深刻认识到了这一发展趋势和时代变化,从而改变自身的角色定位和办展思路,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努力实现从文化性方面来吸引观众的理念和思维逻辑。例如,首都博物馆属于北京市的城市博物馆,其基本定位是一个展示有关北京历史发展脉络、北京民俗文化特点、北京区域文化特点为主的历史和艺术综合性城市博物馆。观众来到首都博物馆,看到的是一件件具有北京历史和地域特征的展品,通过这一件件跨越历史长河保留至今的文物,感受古都文化的韵味,了解到这个城市的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作为一个北京市民,北京民俗展览让其在历史与现代的时空中比较、沉浸、回味,唤起文化记忆,体会在北京这个城市生活所独具特色的意蕴和感受。或许展览中很多不起眼的展品或是一段视频、某个场景都记载着北京人的一段记忆和梦想。参观完展览,相信观众的感受不应该只是停留在首博有多少珍稀的文物藏品,精美的文物值多少钱这样的商业价值上,而是一种对北京文化的追踪和记忆,对北京这个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再如,成立于1987 年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是一座保存中国人民抗战记忆的博物馆。该馆的展品中包括很多破旧衣服、用过的电话机、火柴盒、笔记本、信札等,这些都是最不起眼、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东西,但无不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生活细节和精神追求,是民族精神和时代变迁的物证。通过这些最质朴、最粗陋的展品,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滔天罪行、中华民族全面抗战所付出的巨大民族牺牲等历史记忆将折射到观众的脑海之中。中华民族的民族传统和精神、品格和特点等内在文化通过展品传递给观众,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以文化的形式反映在观众的记忆中。中华民族抗战的记忆通过这个博物馆将以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保存和传承下去。
博物馆树立了文化记忆的理念必将带来收藏、研究、陈列、教育等工作的一系列变化。博物馆不仅要收藏有形的实物,也要收藏视频、图片、录音等影音资料;在收藏的过程中,不仅要记录藏品本身的信息,也要注意与藏品相关的信息。为了更为全面地展示文化特性,博物馆还应该收藏特定文化对象生产、生活的全过程,记录影响活动结果的各种因素,包括思想、观念、习俗、仪式、行为方式等。
博物馆的研究工作不仅要研究藏品本身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也要从文化的视角来研究藏品,研究藏品的文化特点和内涵,研究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影响,研究如何全面地展示和解读文化。
陈列展览工作则更应该注重文化性。长期以来,博物馆的很多展览只突出展品的个性,并不注重展品与展览主题、展品与展品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观众获得的印象是个别的、片段的和表象的。注重展览的文化性就应该在策展时树立文化解读的理念,突出展览主题与展品、展品与展品之间的逻辑结构关系,突出展品的文化内涵和特性。
同样,博物馆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展品自身的信息,更要熟悉整个展览的主题线索和内在逻辑,从文化性的角度探索教育的方式方法,使观众与博物馆形成互动,从而在观众与文化之间架起理解、尊重和热爱的桥梁。
三、博物馆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重视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今世界,文化作为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日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而目前在我国城市文化建设中,也确实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原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在他的论著《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中就将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归纳为城市记忆消失、城市面貌趋同、城市建设失调、城市形象低俗、城市环境恶化、城市精神衰落等八个方面。
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解决城市文化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中,博物馆应该承担起在社会文化中所担当的重要角色和社会责任,更好地发挥博物馆文化记忆和构建的功能,从而使博物馆在文化建设中起到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
作为保存和传承文化的殿堂,博物馆在社会发展中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坐标,它以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活灵活现的展示方式,建构着一个地域的民众心理和文化认同,培育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各个城市的博物馆都会力求表现当地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仅从博物馆建筑上举例说明,山西省博物院选用了"斗"和"鼎"的结合作为其建筑的主体,呈现出黄土高原文化的古朴厚重和恢宏大气;湖北省博物馆采用高台阶、宽屋檐、大坡面屋顶的建筑设计,是典型的楚文化风格。
其次,博物馆在塑造城市人文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代博物馆正在转变观念,以积极的心态关注社会,服务社会。博物馆通过捕捉热点、焦点问题,不断围绕这些主题推出具有鲜明特点和积极现实意义的陈列展览,并将流动展览送到学校、社区等公共场所,拓展文化传播的空间。例如,近年来各地博物馆推出的抗击"非典"展、抗震救灾展、奥运展、建国60 周年展、建党90 周年展等,都表明博物馆正在越来越积极地关注社会。
一个城市的博物馆以丰富精深的文化呈现了本地的历史沿革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让人们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人文精神和风俗文化的同时,增强对这个城市的认知和热爱,激发观众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文化来塑造形象,凝聚人心,推动发展,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博物馆必将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大好时机。推动文化的保存、传承和创新,从而参与社会文化建构的理念将会被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所践行,这一文化记忆的家园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必将显示出更为强大的文化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八宝钿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