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是博物馆发展的活力源泉
2015-05-05 21:16:01 作者:罗向军 来源:中国文物报 已浏览次
博物馆与公众的关系,是当今世界博物馆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博物馆担负着保存社会文化遗产的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博物馆是人类文化遗产的拥有者。实质上,博物馆只是公共文化遗产资源的管理者。从根本上讲,广大公众才是历史文化资源的真正主人,公众是博物馆的活力源泉,也是推动博物馆发展的重要力量。
博物馆与公众的关系,是当今世界博物馆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博物馆担负着保存社会文化遗产的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博物馆是人类文化遗产的拥有者。实质上,博物馆只是公共文化遗产资源的管理者。从根本上讲,广大公众才是历史文化资源的真正主人,公众是博物馆的活力源泉,也是推动博物馆发展的重要力量。
基于以上认识,河北博物院充分注重在工作的各个环节贯彻和体现以公众为核心的理念,通过为公众服务激发博物馆的活力源泉。
注重调查 充分了解公众需求
要做好公众服务,首先要了解公众需求。为了充分了解公众需求,河北博物院一直非常重视公众调查工作。
在新馆筹备阶段,持续进行“我心目中的新省博”调查,了解公众对新馆的期待。参照公众意见,不断完善新馆陈列体系,突出了“以历史为脉络、以专题为补充”的陈列思路,发挥馆藏品优势,凸显了河北文化特色。在了解观众意见的基础上,增加了“河北商代文明”展览中整体性反映河北商代文明的内容,大幅度增加了展览中青铜器的种类和数量,丰富了展览内涵,开展后受到公众好评。此外,根据调查收集的观众意见,增加了“大汉绝唱——满城汉墓”中的多媒体展示内容,对刘胜墓的墓室结构、窦绾棺具细部、金缕玉衣的有关知识、长信宫灯的内部结构等进行了详尽的展示,让观众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接受到尽量多的信息。
2013年6月新馆试开放后,为了了解观众意见,更好地提升服务,开展了“河北省博物馆新馆试运行观众调查”。根据观众反馈,完善了服务设施,在展厅及开放区域等多处增设了公众休息椅,为观众提供直饮纯净水和热水服务,增加了婴儿车、轮椅、雨伞套等服务用品的数量,配备了服务于弱势人群的多种设施,并强化了咨询台的寄存、咨询、导引等便民服务。
现在,河北博物院将观众调查常规化,每周进行一次综合性总结,及时采纳观众反馈意见,与观众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互动关系。
开拓创新 强化为公众服务的文化内涵
因为公众是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所以没有观众的参与博物馆就没有生机。而博物馆的藏品和展览也只有真正走进观众心中,才能获得生命活力。为此,河北博物院不断围绕展览和文物开拓服务项目,强化为公众服务的文化内涵。
首先,河北博物院高度关注观众在博物馆的参观体验,根据不同人群开发了多种教育服务项目。如结合“北朝壁画”展览策划了“小小美术家 快乐临壁画”项目。项目对象儿童为8至12岁的少年儿童,项目将展厅教学与现场临摹结合,孩子们边欣赏边临摹,既提高了欣赏能力也提高了绘画水平,2014年度被省科技厅立项为重点科普项目。河北博物院的“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展览展出了大量文物精品,但家长普遍反映孩子们看不懂展览。为此,博物馆针对低龄儿童开发了“博物馆里的动物世界”项目,以活泼的方式演绎文物,参观、互动、趣味答题相结合,活动自推出以来备受欢迎。2014年开始,博物馆结合馆内有关民俗展览的内容,开设每周一次的“传统民间手工艺术培训班”,邀请民间艺术家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学习剪纸、年画、面人、泥塑等传统手工艺术,让孩子们通过动手深入了解河北的传统民间工艺。
其次,在举办展览的过程中,河北博物院充分注意鼓励观众的自主参与和创造。结合“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综合材料绘画展”,设计了“综合材料数一数”趣味答题活动,让观众深入了解综合材料绘画的特点。结合这个展览,还组织了“亲子绘画快乐DIY”,孩子们和家长一起体验用综合材料创作的乐趣。羊年春节推出的“羊年吉祥——武强年画作品展”,则在展厅现场设置了年画印制设施,观众可以自己动手印制自己喜欢的年画,增加了观众对武强年画制作工艺的了解。
另外,为了让公众更好地在博物馆进行学习,河北博物院专门开辟了固定学习场所——快乐学堂,观众可以学习文物和传统文化知识,亲自动手操作,获得参与的快乐。自2014年10月开课以来,快乐学堂每周六向公众开放,相继推出“精品文物”“节庆年俗”“河北传统文化艺术”系列课程。“精品文物”课程,以知识性和趣味性为原则从展览中选取长信宫灯等16件文物进行课程开发,通过展厅参观、多媒体学习和互动操作等方式增进大家的学习兴趣。“节庆年俗”课程,围绕春节系统介绍中华民族历代相传的年俗传统和节庆风俗。现正在进行的“河北传统文化艺术”课程,围绕河北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带领大家感受河北传统艺术文化的巨大魅力。
馆校合作 扩大对公众的文化影响
为了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河北博物院充分注意开展社会合作,特别加强了与学校的合作。近年,积极与河北师范大学等多所学校签订了共建协议,合作进行教育项目开发、校本课程的编写、举办教育性展览,为学校提供教学实践基地等,其中的一些项目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自2005年开始实施,博物馆工作人员结合民间手工艺品、传统节日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等传统文化,精心制作了《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生活之美——河北民间工艺美术赏析》等十几个教学课件,走进校园开办公益课堂,向教师和学生传扬优秀传统文化。现已与石家庄市槐北路小学、河北科技大学、石家庄聋哑学校等50余所大中小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定期开展入校服务,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与好评。
自2012年开始,在石家庄市位同小学设立博物馆的剪纸教育特色基地,博物馆的志愿者每周进学校系统地向孩子们传授传统剪纸艺术,并协助其编写了《剪纸艺术》校本课程。现在位同小学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剪纸特色教育示范学校,很多孩子成为剪纸能手,河北的传统剪纸技艺也在众多学生甚至家长间得到广泛传承。
多种形式 发挥对公众的文化辐射作用
河北博物院还积极开拓服务空间、丰富服务形式,以多种方式发挥对公众的文化辐射作用。
自2014年自6月,推出“文博讲坛”公益讲堂,每周日举办一次。讲坛结合博物馆陈列和临展,邀请历史、考古、文物鉴赏等方面的精英开办开放式讲座,雅俗共赏,拓深了公众对展览的理解。
文创产品具有博物馆名片的作用,近年来河北博物院结合本馆展览自主设计开发了300余种文化产品,产品地域特色明显,文化内涵深厚,能够让观众把博物馆记忆带回家、带到各地,扩大了博物馆的文化影响。
另外,河北博物院不断通过馆舍外的文化服务发挥文化辐射作用,《河北博物院入展文物“十大珍宝”》等便携式展览常年在校园、社区流动展出,宣传河北的文物精品和文化瑰宝。 “光辉的旗帜、血染的风采”和“歌声中的峥嵘岁月”两个主题巡讲,宣传河北籍共产党人的光辉事迹、再现经典革命歌曲的诞生历程,已在石家庄市及周边地区巡回服务一百多次,广受欢迎。河北博物院的文化服务队常年做好流动服务,结合特色展板和PPT,为不便到博物馆参观的民众送去文化服务。其中,在石家庄市栾城区东许营村开展的“走近乡亲 讲述文物故事”和在太行山区行唐县玉亭第二小学开展的“文化暖冬行动”等活动,获得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