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如何留住“文化根脉”
2015年春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第659号国务院令,公布《博物馆条例》。“条例”作为我国首部博物馆行业全国性法规文件,它让博物馆工作从此有法可依,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其所要求的,“鼓励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强化服务教育、科研、文化建设和大众生活的社会功能,开发相关文化创意产品,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无疑切中了当前博物馆发展的要点所在。
来自高层的信息强烈地指示着国家层面对以博物馆为依托的文化建设的重视。如果说博物馆记录的是一段历史的凝固,那么如何让“躺着”的历史站起来,成为新时代博物馆的命题。
作为当仁不让的博物馆大省,陕西博物馆构成了中国文化记忆的完整脉络,当然如何管理好这些博物馆也成为陕西文博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国家文物局于北京召开贯彻落实《博物馆条例》电视电话会议主会场,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作为全国省级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应邀在北京的发言充满了一个文博大省的思考深度:“积极探索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推动《陕西省博物馆管理办法》出台,不断完善陕西博物馆法律制度体系。同时,我省将充分发挥文物资源优势和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的作用,指导我省博物馆做好社会服务,充分挖掘文物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社会正能量,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贡献力量。”
在实践层面,作为陕西最早创建的博物馆,碑林博物馆无疑是博物馆管理实践的有效范例。
解读碑林,就是解读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的最生动的博物馆管理实践,就是理解从文物保护到文化研究的深刻思考,就是体味从讲述文物到讲述文化的积极行动。作为有着近千年历史的碑林博物馆,他们从工作实践出发对文化传承过程中博物馆的力量、情怀与智慧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记者就此采访了碑林博物馆的主要领导。
从馆舍天地到大千世界
碑林博物馆党委书记强跃
记者:西安碑林创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对于这样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博物馆可以想象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应该是重要任务,你是怎样理解博物馆在这其中的作用的?
强跃:我记得一位作家曾说“在充满诗意的优良构造的博物馆里,出于内心的无奈,我们不是因为发现了喜爱的古玩而感到安慰,而是因为忘记了尘嚣而感到心安。”人们走进博物馆,不仅仅是看文物本身,更多的是通过博物馆体会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种精神,一些知识,一种审美。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在博物馆中要“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当然文物是不会说话的,要让博物馆吸引更多的人,让博物馆的文化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就需要我们这些博物馆人的推动和有创造性的工作。从馆舍天地到大千世界这一命题,每个博物馆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解读,碑林博物馆的理解就是要突破博物馆束缚走进社会,突破展品的束缚走进文化脉络与社会环境,突破过去时空的束缚走进现当代。
记者:能感觉到这三个突破具有一种全新的颇具深度的博物馆发展思路,能给我们具体讲讲在我们碑林博物馆是怎样做到这三个突破的吗?
强跃:突破博物馆束缚走进社会,就是要让博物馆的展示由被动转为主动,从参观者走进来到展品走出去。我们开展“三贴近五走进”活动,让博物馆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在大学校园碑林宣讲小分队的讲解员为西北大学的师生们进行示范讲解,《昭陵六骏》的奔放、大师颜真卿书法的古朴、坚毅无不使同学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领略到书法艺术的魅力。西北大学、雁塔路小学、青年路小学、大明宫小学等学校都成为延伸的碑林博物馆。孩子们在初步了解了中国书法文化的魅力后,都主动要求父母带他们来博物馆仔细观看。参加书法体验的孩子们,用记忆书写出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时期的书体;体验剪纸的同学们,发挥想象剪出了喜庆的窗花和各种可爱的小动物;学习手工编织的孩子们更是心灵手巧,制作出了漂亮的中国结和手链。
我们还举办“欢乐博物馆之旅”的夏令营活动,孩子们通过耳听、眼看、动手做,全身心地感受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欢乐博物馆之旅”,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也得到了家长们的肯定。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讲解员也体会到了博物馆教育可以做得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参观博物馆的欢乐。
突破了展品的束缚走进文化脉络与社会环境,就是要让展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用最多的形式、最佳的表达让更多人了解。例如镇馆之宝《开成石经》,它是中国古代保存最早、最完好的儒家刻经,堪称中华文化的原典,始刻于唐文宗大和七年(834年),开成二年(837年)完成。原碑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宋时移至今西安碑林。清康熙三年(1664年)又补刻《孟子》,遂合称“十三经”。《开成石经》虽然珍贵,但是体量巨大,内容浩瀚,即使进入碑林要想仔细研读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于是我们历时三年开发中华文化原典《开成石经》大型典藏图书,它以西安碑林博物馆馆藏民国精拓为底本,以安徽泾县手工宣纸影印,并遵循传统装帧方式,几十道全手工工序装订,是兼具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及陈设价值的高端文化典藏巨帙。可以说这部文化巨典也创造了一个文化领域的珍贵财富。它的出版不仅带动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而且它在香港等地的展示有力地推动了文化领域的交流。这可以说是我们让博物馆主动融入文化脉络的有力实践。
突破了过去时空的束缚走进现当代,这是一个更宽泛,也更具有实践意义的突破。“面碑”,是由碑林人提出来的,它源于达摩面壁,是碑林推动的书法艺术活动,也是一种对传统书法艺术的态度。在面碑过程中,现代与古代相同,人们在临摹传统中寻找当代文化的新活力。“面碑”书法展在韩国、湖北、宝鸡等地巡展,通过这样的展示和学习活动,古老的碑林博物馆寻找到了现代的解读。
总之,一个博物馆要走向大千世界必须有自己的突破,我们把这三种突破具体化为“三展一活动”的文化实践。通过这一实践博物馆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寻找新的发展思路。传统思维中,静态的、冰冷的博物馆焕发出时代的热度。当然我认为也只有这样,博物馆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作用,让更多的人不仅爱上博物馆,更能在其中受益。
从静态保护到动态研究
碑林博物馆馆长赵力光
记者:作为博物馆发展的两个基石,一个是藏品的静态保护,一个是文物的动态研究,这两者的协调互重是博物馆长远发展的关键,你是如何理解这两者的意义的?
赵力光:就博物馆而言,博物馆发展的基础是什么?是一流的建筑场馆?一流的设备设施?一流的技术条件?还是一流的资金保障?这些都很重要,但不是最根本的条件。决定一个博物馆发展的基础是两个字:“物”和“人”。“物”指的是藏品的数量和质量;“人”指的是围绕着藏品所产生的各种技术人才,科研工作是推动博物馆发展的重要力量。博物馆事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努力实践和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赖于科研工作。当然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好的保护,也谈不上有价值的研究,而博物馆的科研工作会让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从博物馆诞生之日起,藏品就是它的象征。没有藏品,只能称之为“展览馆”或“会展中心”,而不能称之为“博物馆”。换言之,拥有藏品就是一个博物馆的标志。拥有高品质和多数量藏品是一个博物馆规模和地位的重要标尺。
记者:那么在藏品保护方面我们都做了哪些工作?
赵力光:碑林是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的博物馆,除了我们固有展出的一些藏品,还有很多文物都在库房里。这些库房一方面存在老旧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能将更多的藏品展示给大家。这样关于藏品的保护与展示就成为碑林这些年着力推进的工作。我们的精品墓志库,现在在国内也应该是最大的。在建设初始,我们就将文物保护、安全第一的理念贯彻始终。具体来说,一是对柜架的有关技术参数、原材料质地、加工工艺做出了严格要求;二是对石刻文物与柜架直接接触的位置增加了缓冲垫;制作了倒“Y”形柜架,根据文物的大小设计了可调节的隔层,同时为每件文物制作了不同的卡扣,确保文物在架体上牢固又美观的存放。这样的展示实现了文物从传统的人力搬运到机械搬运的转变;三是多层式设备有效地利用了文物库房的空间;四是让石刻文物减少了物理应力,绝对地延长了石刻文物的保护时间。
记者:我们知道碑林除了拥有让世人惊叹的碑石文字,通过70余年的积累,这里图书馆藏也异常丰富。线装图书、平装图书、过报过刊等存量丰厚,总存书量达15万余册。其中的线装图书有4199种,居我省文博行业之前列。对于这些线装书我们又是如何保护的?
赵力光:为了更好地保护好这些图书,同时让这些书籍能够真正服务文物工作,碑林博物馆通过三年的努力建成了全国首座文物类图书中心——陕西文物图书中心。为了保护好这些珍贵图书,我们建立了古籍修复保护室。拟将进行一些古籍的分析修复工作。再者,在此基础上将作一些防酸囊盒存放古籍图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古籍特藏图书行业标准》的要求,我们在线装书库的密集柜内五面铺设樟木板,起到防蛀、防霉、防虫等功效,又在线装书库设置恒温恒湿空调机,温度为16——25度,湿度为45——60度。安装了气体消防设施、监测仪等,对线装图书做到有效保护。在陕西省文博系统的线装图书存藏环境中,目前西安碑林属于领先地位。
记者:除了这些对静态文物的保护,那么在动态的研究方面碑林博物馆又有哪些思考和实践?
赵力光:我认为博物馆的科研应该是多层面,多角度。良好的科研管理理念,有序的科研推动不仅对博物馆本身,而且对社会都是有积极贡献的。除了传统的对藏品保护的科研公关,我们还力图寻找新的课题,为此碑林博物馆每一年都会要求各个部门,提出自己的科研选题和方案,然后经过评选,选出其中有价值的,进行相关资金和人力投入。例如,很多人都知道碑林以碑石藏品闻名,但是建立在西安府孔庙基础上的碑林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件颇具传承意义的文化遗产。在宋代几经搬迁,崇宁二年(1103)虞策将文庙、府学最终迁建于“府城之东南隅”,即西安碑林博物馆现址,使文庙、碑林、府学同在一处。明成化十一年(1475)《重修西安府学文庙记》云:“扩其旧址,首建大成殿七间,崇四丈有五、深五丈,袤九丈有二。两庑各三十间,崇深视殿半之,袤且数倍。次作戟门,又次棂星门,又次文昌祠,七贤祠、神厨、斋宿房、泮池……”加之明万历二十年(1592)增建的“太和元气坊”及清代构建的七座碑亭,基本上构成了今日西安孔庙的建筑格局。其中孔庙最主要的建筑大成殿,是一座宏伟的明代庑殿式建筑,可惜于1959年毁于雷火。贯穿于中轴线上的孔庙其他建筑如两庑、戟门、棂星门、泮池、太和元气坊、碑亭等建筑至今还保存完好。其中的戟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上铺绿色琉璃瓦,仍保持着明代建筑的显著特征。研究碑林孔庙,是对中国传统儒学传承的一种建筑学向度的思考,我们从研究西安府孔庙开始,开展全省孔庙调研课题,对全省孔庙进行了系统的统计研究,对孔庙的保护,孔庙文化的传承都有积极意义。
从讲述文物到讲述文化
碑林博物馆副馆长王原茵
记者:习总书记对文物领域的工作提出要“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可见保护文物的目的是要传承文化,博物馆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精华的珍藏之地,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是重要使命,你认为博物馆应该如何肩负这一使命?
王原茵:文化从来具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巨大力量,而博物馆从诞生之日起就是文化的最佳载体。传播文化、促进交流是一个博物馆应有的文化自觉。英国著名学者贡布里希(E·H·Gombrich)在《艺术与人文科学的交汇》的演讲中就曾指出:“在人类智慧的生命中,我们把人文科学看成记忆官能。”作为人类记忆的存放之地,这些记忆不仅需要合理的保护,更需要合理的输出,让更多的人分享这些珍贵记忆。传统博物馆通常只是建树文物本身的信息,但我们都知道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巨大的呈链条状的文化信息,如何将这些文化信息用最佳形式传播是非常关键的。
记者:那么碑林博物馆对文化信息的传承做了哪些尝试?
王原茵:应该说我们的尝试是多方面的,大到整个博物馆设计所体现的文化思路,小到每一块碑石背后的人文故事,细到对碑文字句所蕴含的文化研究。我们希望碑林就像一汪文化的清泉,不断涌出人类记忆最美的甘露。
记者:能给我们具体谈谈这些尝试吗?
王原茵:2011年11月7日,碑林新石刻馆获得“鲁班奖”,这是中国建筑行业的最高奖项。对于一个体量不大、投资不多的建筑,这样的奖项是不容易得到的。是文化的力量让我们赢得了这个建筑行业的大奖。22个月的精心施工;“鲁班奖”、“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一流的保护修复;国际最高水准的防震措施;最具创意的展陈形式……态度决定细节,石刻艺术馆从各个层面表达着一个博物馆对文化的态度。石刻艺术馆与碑林原来的建筑既完美融合,又体现现代人的人文精神,同时兼具实用功能,这可以说是碑林人对碑林文化理解基础上的成就。
记者:“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欺,廉则吏不敢慢。公生明,廉生威。”类似官箴这样蕴含廉政文化内容的馆藏,应该在碑林有很多。我们了解到碑林通过推广廉政文化已经成为全省的廉政教育基,你能给我们具体谈谈碑林具体的思路和做法?
王原茵:不仅是官箴,在西安碑林的中心位置矗立的《石台孝经碑》,也是承载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重要碑刻。《孝经》开宗明义章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本身就是廉政的基础。类似于此,我们碑林对馆藏的涉及“忠、孝、仁、义、礼、智、信、廉”等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上千方碑刻进行筛选、归类、整合,深入
挖掘其中蕴含的“修身”、“诚信”、“孝亲”、“勤俭”、“民本”、“公廉”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古代传统廉政思想文化。此外,挖掘传统“官箴”资源,结合当前反腐倡廉的新要求,发挥警示教育的提醒作用,设计制作“廉政戒尺”,使“廉政戒尺”成为西安碑林廉政文化的品牌,并通过举行颁发“廉政戒尺”的仪式,时刻提醒党员干部做到“戒尺置案头,廉洁记心间”。同时,我们在廉政教育基地面向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开设“西安碑林廉政文化大讲堂”,邀请西安碑林博物馆、各高等院校、省市知名的专家学者围绕西安碑林蕴含的有关廉政文化内容的碑刻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阐释,开展专题讲座,形成具有碑林特色的精品廉政讲堂。为在基地参观学习的广大党员干部开辟了一个体验书法、感悟经典的“书法体验室”,编辑印制廉政格言警句彩页,供党员干部现场摹写,将廉政教育融入书法体验活动中,通过传统的书法艺术,在认真抄写历代廉政格言警句中,来体会古人思想,从中得到感悟,思想得到熏陶。我们编辑出版西安碑林廉政文化系列丛书《崇廉尚德》,同时在西安碑林廉政教育基地设立西安碑林传统廉政文化思想研究中心,加强和西安碑林博物馆、各高等院校、学术机构的密切协作。西安碑林廉政教育基地从2014年1月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至今已有50多家单位,5600多名党员干部前来参观学习,举办”西安碑林廉政文化大讲堂"40余场次。中央纪委宣传部监察专员戴军肯定了西安碑林廉政教育基地的思路及教育模式。指出教育基地能够突出陕西传统文化的特点,能够结合实际积极进行廉政文化的研究,富有针对性,有创新理念,成效显著,希望按照现有模式扎实开展,进一步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廉政文化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