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广州情歌重现省博物馆
2015-04-05 00:03:08 来源:羊城晚报 已浏览次

到博物馆看文物不是新鲜事,然而,在博物馆“听文物”你又试过吗?3月28日上午,羊城晚报与广东省博物馆合作的《博文讲堂》首次在广东省博物馆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作为羊城市民的第一期周末岭南学堂,《粤韵清音——广府说唱文学》作者、羊城晚报“追寻失落的岭南绝唱”作者钟哲平以“清代的广州情歌:月圆人静灯阑后,无复琵琶谱粤讴”为题,向现场听众重新展现了“文物级别”的广府说唱艺术——粤讴之美。
省博《博闻》强强联合
据悉,《博文讲堂》是集中《羊城晚报》“博闻周刊”、“人文周刊”与广东省博物馆的优质资源举办而成,是学术讲座的一种全新探索与尝试。羊城晚报社副总编辑周建平表示,之所以推出《博文讲堂》是因为广东省博物馆的场地非常好,人气旺,文化氛围好,而且,羊晚与省博两大品牌联合,优势立显。“这么多年来,羊晚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包括专家学者和各种社会关系,保证了该讲堂长足恒久的发展。这些年,我们对国内讲座、讲坛都有较多的认识,因此才特别想盘活自己手上的资源,厚积薄发,做出一个具有独特风范、形式新颖的讲堂。以区别过多过滥、方式话题雷同的讲坛。”
周建平认为,《博文讲堂》的新颖之处首先在于对主讲人的选定,是独具慧眼的,并非仅仅“奔名气”,而是在羊晚和省博的高要求之下,寻找对课题真正有研究和积累的学者,“我们更注重实学,老百姓需要什么,读书人需要什么,分别关注怎样的热点,我们都能及时找到选题,积极引导,以大众的接地气的传播方式输出专业的解答”。
因此,“打头阵”的钟哲平与她的粤讴讲座便为该讲堂做了最清晰的定位。数年前,羊城晚报资深记者钟哲平就凭着自己的爱好与兴趣,利用工作之余研读有关广府说唱文学的史料,痴迷其中。而产生于明清时期的广府说唱艺术则包括木鱼、龙舟、南音、粤讴等体裁,这些作品纯朴古雅,是岭南民俗的风情画卷,是粤语艺术的留声机,至今仍对粤语文学及广府人的日常生活产生着深远影响。
“现代人可能已经很少接触到这些广府说唱艺术,一方面是现代传播媒介发达,娱乐方式多样化,而这些传统说唱又大多被贴上‘古老’、‘落伍’的标签。这是我们认识上的误区。其实只要大家找一首南音或粤讴,耐心听听,就会发现其内在的文化魅力。我们的讲堂,也是希望把这些大家逐渐遗忘的文化魅力重新挖掘展现出来。”主讲人钟哲平说。
粤讴再现广州“流金岁月”
钟哲平表示,粤讴出现在广府说唱艺术的成熟阶段,兼叙兼议、直抒胸臆,是在木鱼、南音基础上融入更多新鲜事物与时代精神的新歌体。粤讴以长短句创作,文体自由,多由女子歌唱,缱绻多情。珠水摇曳,琵琶伴奏,潮音拍和,月下飞觞,水上闻曲,闻者销魂荡魄。粤讴在清代流行一时,成为红尘儿女感怀身世的“解心曲”。
“都说讲座的取名很浪漫,但‘广州情歌’不是我原创的,而是清代广东才子招子庸在1828年写作的《粤讴》出版后,英国金文泰爵士1904年把它译成英文出版,书名就叫《广州情歌》。”钟哲平认为,《博文讲堂》让时光倒流,重温这种已经失传的“广州情歌”,体会清代广州才子佳人的儿女情长,可让当下的人在浮躁急促的社会生活中,再度领略粤人悠闲富足的流金岁月。
澄天阁刊刻《粤讴》中招子庸的题词如下:“越讴笃挚,履道士愿乐欲闻,请以此一卷书,普度世间一切沉迷欲海者。”大意是,粤讴是很真挚的歌谣,情真意切。履道之士,品行高尚的人,都很喜欢听,很乐意分享。这一本书,可以普度众生,解人心结。
据《博文讲堂》介绍,粤讴虽是产生于珠江风月之地的歌谣,但广府说唱从南音开始已经登入大雅之堂。讲座题目上的诗句,则是晚清名臣张荫桓写信给好友邓伯瀛,描述珠江花舫如云,夜夜莺歌的情景所用:“岭南天与四时春,珠女珠儿异样新。莞席涼生支发枕,万花残夜看横陈。谷阜潮音接嫩秋,一时弦管尚班喉。月圆人静灯阑后,无复琵琶谱粤讴。”后来出现很多士大夫参与南音、粤讴的创作,从而推动社会改良,推动白话文运动。至清末外交家廖恩焘作《新粤讴解心》,更是把粤讴创作推到新的高峰。他在粤讴中加入更多社会题材,借欢场儿女的辛酸,来悲叹国运。廖恩焘身处新旧交替的时代,有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醒。他欢迎新秩序的来临,但不赞成鲁莽地推翻旧秩序。他很早就看到了,一切操之过急、违反规律的推倒重来,都是流弊无穷的。这些思想均在他的粤讴作品中得到体现。梁启超认为廖恩焘粤讴“芳馨悱恻,有离骚之意……皆绝世妙文,视子庸原作有过之而无不及,实文界革命一骁将也。”
记者在现场看到,《博文讲堂》的观众席上坐着两排特殊的嘉宾,他们是广州金沙街横沙村的招氏村民。2014年11月15日,金沙街横沙村招氏大宗祠内,举办了一场“招子庸先生诞辰225周年纪念活动”。招子庸的灵牌被安放入祠堂,魂归故里。其时,钟哲平因采写了相关报道而与招氏后人结缘。3月28日讲座当天,横沙村的20多名乡亲父老前来助威,招氏第24代孙招致荦更上台介绍了招子庸故乡的情况。
跳出讲授形式的感知讲堂
招氏后人在台上纯朴的介绍,让整个《博文讲堂》贴近地气,而现场气氛也活跃起来。此外,著名粤曲演唱家、地水南音大师陈鉴的孙女陈丽英,著名粤剧演员邓志驹等都纷纷上台,或讲解、或献唱,丰富着讲堂形式。
“我从小就喜欢粤讴,除了词与曲都很美外,一句曲还有很多腔口,而且,曲词有文采之余又体现了地道的南方市井特色。所以我退休后就从事粤讴整理和录制工作,现在我75岁了,一做做了十几年,这张唱碟也是我自己出钱自己筹划制作的,虽然很慢,但我很享受这样的退休生活。大家知道我唱子喉出身的,在唱碟中,我改用次中音,就是用既保有子喉特色的平喉来演绎。不是说我唱得有多好,只是个人的喜好。现在我仍拿南音、粤讴、大调、古腔来听,希望继续录制出来,和大家分享。”陈丽英说。
讲堂中,主讲人和听众分享了招子庸经典粤讴作品《桃花扇》、《吊秋喜》等,而因没能找到粤讴《吊秋喜》音频,钟哲平还颇有心思地播放了一段内容相关、由新马师曾演绎的粤曲《临江月夜吊秋喜》。把招子庸与秋喜凄美的故事,以及粤讴在曲词、声韵上的魅力一一感性展现在听众耳边。然而,钟哲平认为,听音频还未够过瘾,于是,邀请粤剧演员邓志驹与广东粤剧院资深棚面乐师卢广平即场演绎了《易水送荆轲》 中的粤讴唱段,博得现场掌声四起。
著名粤剧演员、广东粤剧院一团花旦蒋文端听罢该讲堂后表示:“粤剧粤曲的源头很多地道民间曲乐已经逐渐流失,作为当下的粤剧演员,尤其是青年一代,已经不懂得这些传统的精髓,而钟哲平致力于挖掘岭南传统文化最深的根部,让我们业内人士也重新领略到粤剧艺术魅力,这是很让人惊喜的,这一节课我学习了很多。希望这些传统的粤曲不仅被学者做书面研究,而更要重新运用到现代新编粤剧中,凸显粤剧的广府韵味。”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史、戏曲史研究的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董上德认为,《博文讲堂》非常好,而首堂《粤讴》讲座中,提到南国的文化自信问题很重要。“南音、粤讴这些传统说唱很能代表岭南文化,而且,粤讴独特的表现形式也注定其哀怨的本质,哀怨是很符合文学的根本目的的。孔子说,诗可以兴观群怨,实际上,人生多难,从人类文化学来说,不管是哪个国家和民族,悲剧都是更动人的。但我们广府的粤讴很长时间以来都被禾秆盖住了,其实它是珍珠。所以,这类活动要多搞,要把岭南文化重新包装和宣传起来。”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