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博物馆展出元代沉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近20米长的元代古船在展厅内展出,这也是运河博物馆内体积最大的展品。 李军 摄

      1日,记者在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展厅内看到,一艘近20米长的巨大的元代古船在展厅内展出,展品是在原出土文物的基础上修复的。这也是运河博物馆内体积最大的展品。

 

      “元代的船就已经有这么高超的制作工艺了,通过这艘船的大小,也能知道咱们运河曾经的规模,想象出运河曾经千帆争渡的盛景。”古船展出后,受到不少参观者的关注。而据了解,这也是博物馆内体积最大的一件展出“文物”了,不过因为古船残骸不完整,经过一番修复后才展出。

 

      博物馆内一位讲解员介绍,2002年,当时聊城正在进行运河改造,在闸口(明清通济闸)北100米处运河河床的东侧发现埋藏在河床底的木头。经过文物专家半个多月的抢救性发掘,古船残骸挖掘出来。可惜的是,古船两侧帮上部和船头、船尾挡板上部早年已残,挖掘机又将古船船头挖去部分。经考证,这艘古船是由杉木打造,船底长16.2米,尾宽1.62米,中间宽2.8米。后来,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委托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在古船残体上进行修复,并将修复方案上报国家文物局获批后启动修复。

 

      古船刚出土,聊城文物专家们就对它进行了断代。聊城原文物局局长、研究员陈昆麟介绍,这艘古船是聊城文物界的一项重大发现,贴近船身的器物是研究古船年代的一项重要依据。根据土层、出土文物和古船的船体结构分析,专家们断定这艘古船是元代沉船。

 

      资料记载,大运河聊城段是元、明、清京杭大运河的重要一段,公元1289年开凿,全长125公里,这一段的开通使整个京杭大运河贯通,元世祖忽必烈钦赐“会通河”。由于这段运河高低落差大,不易存水,所以修建了13座闸,又称为“闸河”。古船出土的闸口即为明代“通济闸”。会通河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水源不足且又分配不均,再就是黄河决口的侵扰,水闸设置也不合理,故而漕运常常受阻,有专家推测,该船应该是这一时期沉没的。也有专家初步推测这是一艘“官船”或者“军船”,而且应该是到了使用年限自然“报废”的。他解释,明朝灭元朝主要用的是骑兵,因而那个时代的船不太可能是沉船。而根据船的大小推测,古船至少有13个舱,而且进行运河漕运,当时漕运以官船为主,故而初步推测这是一艘“官船”。而当时官船执行“十年报废”的原则,推测是报废的官船。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