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末盐业遗址现身寿光 博物馆专家予以确认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现场发现的长条形或圆柱形红烧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址现场出土的煮盐盔形器。

 

      寿光市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牛头镇村田地里出现一些碎陶片,引起了村民马长亭和马乐村的好奇,3月21日两人对土层进行了挖掘,不仅挖出了更多的碎陶片,并且还发现古代煮盐的痕迹。22日,寿光市博物馆的专家对现场和挖出的碎陶片进行了查看、鉴定,断定这里是一处商代末期制盐遗址,比之前发现的双王城盐业遗址略早一些,这对研究古代制盐文化、分布区域有重要意义。

 

      两名村民聊往事 引起“寻宝”兴趣

 

      3月24日,寿光市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牛头镇村村民马乐村向记者讲述了发现此古代盐业遗址的经过。18年前,他的一名朋友在给农作物浇水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地里有七个形状完好的陶罐,可是没有当回事,将陶罐扔在了棉花地里,后来在耕地时被打碎。“前几天,我和村里的马长亭聊天时,提起了此事,引起了他的兴趣。”马乐村告诉记者,当时他们想,出现陶罐的地方,会不会是古代文化遗址?

 

      马长亭虽然是名普通农民,但特别喜欢研究历史文化。两人越说越起劲,便决定到现场查看一番。“前几年,我们这里曾发现了双王城盐业遗址,那么我们村里会不会也有盐业遗址?”马长亭猜测着。

 

      3月21日,马乐村和马长亭一起来到当时朋友发现陶罐的地方,也就是现在洰淀湖以北约500米的田地里。“这个地方现在是种植玉米的区域,土地已经被旋耕了。”马长亭说,两人走了几百米,虽然没有发现完整的陶罐,但是地里有不少碎陶片。“碎陶片的存在说明了什么?这让我们感到非常好奇。”

 

      在田间挖仨深坑 发现不少碎陶片

 

      为了进一步找到这些碎陶片的来历,马长亭和马乐村两人在这块地上选出三个点,各挖出一个深约1米的土坑。“三个土坑挖出来后,出现了烧火灰层,并且还有一些破碎的土陶片。”看到眼前的这些东西,两人非常兴奋,感觉离解开谜底越来越近了。

 

      随后,两人取出部分破碎陶片,看到上面有绳形形状,很像双王城盐业遗址出土的陶片。另外,两人发现碎陶片上层有淡水湖贝壳片,土坑底层还有蓝色海底泥,很可能就是煮盐用的烟道。“这些发现,更让我们坚信,这里就是古代一个制盐的地方,但具体是什么时期的,我们还不确定。”两人对记者表示。

 

      为了验证猜测,两人围绕着三个土坑进行了挖掘,同样发现了很多碎陶片,还有被烧过的红土层,已经石化。“从发现的这些痕迹看,此处很可能就是古代一处煮盐遗址,但还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考察,才能作出判断。”马长亭对记者说。

 

      距海较远处发现 在寿光是第一次

 

      为了进一步研究,3月22日上午,寿光市博物馆副馆长王德明和几名专业人员来到牛头镇村,对发掘的碎陶片进行了鉴别,然后又来到了发掘现场。根据出土的碎陶片纹饰、烧过的红土、煮盐盔形器等,他们断定,这是一处古代煮盐遗址,年代大约在商代晚期,比之前发现双王城盐业遗址略早一些。“这处煮盐遗址周边很可能还存在其他规模的煮盐遗址。”王德明说。

 

      另外,王德明告诉记者,以前发现的古代盐业遗址,多靠近海边,而在距海较远的洰淀湖区内发现年代久远的盐业遗址,在寿光还是第一次,具有重要意义。

 

      “这处盐业遗址的发现,对于认识古代制盐分布具有重要作用,为研究制盐文化提供了事物佐证,同时还能帮助人们了解古今卤水分布变化。”王德明说。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