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画廊办展的“赝品测试”创意
在去年12月组织举办的“收藏、鉴定、市场、拍卖”高峰论坛上,我曾经问一位专家学者,有什么建议可以改变目前书画拍卖市场上赝品泛滥现象?鉴定家在这里能起哪些作用?专家回答说:陈先生主张引入高科技因素,但成本太高,可操作性不强;还是要提高收藏者参与者的鉴定水平,于是圆桌会议上大家七嘴八舌,都主张大办收藏鉴定培训班。但其实放眼当下,这一类的班着实办了不少,除了培养起一批初级爱好者以外,学学美术史常识而已,并没有多大建树和意义;要改变目前中国收藏鉴定市场的生态,使它更科学、理性,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偶然之间,翻到一则报道,想起我们一直在纠结的话题,忽然觉得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英国伦敦达利奇画廊收藏、陈列了许多大师如伦勃朗、鲁本斯等作品,为提高观众对名家大师作品的鉴赏力,画廊决定选择一件仿于2014年、价值仅120美元的中国复制品混展在其中,并鼓励观众找到这件仿品。达利奇画廊的舘长泽维尔•布雷指出:这一举措与要求使观众从一般肤浅的赏心悦目式观看,转入仔细比较检验的专业心态:关心的不再是笼统的画得好看不好看,而是特定的油画笔触、光泽的年轮、画布种类、开裂的颜料;特别有一位观众留言:“过去只要是在画廊里挂出来的东西,人们习惯于认为它肯定是好作品,跟随说好是普遍风气。但我应该独立判断,尤其是有一件仿品在考验我的眼光和分析能力之时。”
其实这是一种最好的鉴定训练。不知假,焉知真?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没有比较,观察也就不会细致入微。提出此创意的美国概念派画家道格•菲什博恩表示,要让观众明白:不是画廊、美术馆墙上展出的都是有巨大价值的精品。即使精品名作,也要自己去观察去体验去判断,而不是道听途说的“耳食”,这就像给观众下了战书,提出了鉴定、鉴赏的挑战。
达利奇画廊为这个活动取名为“中国制造”,因为仿品是从中国南方广东深圳大分村买来的。这多少会令我们不快——首先是中国有着规模庞大的假画制造产业并形成供应链,比如这次仿作的购买即是达利奇画廊通过电子邮件选定图片下订单,又照价汇付了126美元(含运费),三周后即收到快递。装原画框并置于原画展示之处,一切都非常顺利。这就是英国人概念中的“中国制造”,虽然不是有意做假而是策划一个严肃的有意思的活动,但毕竟制假是在中国实现。其次是中国其他领域假冒伪劣成风,从食品到名牌包再到工业产品与电子产品,比比皆是。寻找的假画被贴上“中国制造”标签,尽管不太友好,但因为的确是从中国下订单买来的,似乎也难以反驳。而布雷馆长与菲什博恩画家对中国大分村油画仿制的精美也赞不绝口,只是认为无法取代原作的气息神韵而已。
假如我们在中国古代书画文物展览中,也以严肃的学术资态,将某一青铜器仿品、瓷器仿品、书画仿品置于展览之中,鼓励参观者在欣赏、观察、对比、判断中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的鉴定训练是否更有实效?中国的博物馆在近十年办馆意识由收藏征集研究开始转向社会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市民、面向中小学生,办各种各样的普及活动;那么可不可以办这些相对高端的专业类活动?即使是较大型的民营画廊,以这样的互动活动来吸引社会关注,又兼而提升自己的品位:既不耽误赚钱又有针对具体的鉴定培训,岂不是一举两得?至于仿品赝品的来源,陆俨少、沙孟海、黄宾虹、潘天寿、齐白石、张大千,哪一位名家大师不是仿品假画满天飞?随手拈来作为例子并不困难。而且此举目的不是在于每件展品真伪的商业鉴定:牵涉到巨大的商业利益,必然纠缠于此真彼假争执不休,而是以几十件真品展示中隐藏的一件仿品的寻找为例,先鼓励观众作为参与者取得可能零乱的、自相矛盾的感性见解(这是正常的),再到3个月后谜底揭晓专家出场,从名家大师独有的笔墨、造型、构图、材料等元素出发,寻找证据、分析细节直到最终综合判断,全部展示给大家看。遍观这样生动而具体的训练,似乎目前在中国还没有被尝试过。
以此类推瓷器、青铜器,取高仿混列其中,要求观众细细对比其中差距;甚至还可以作断代训练:比如元青花为珍稀之物,与明清尤其是清代青花的差别,青铜器中商周重器与楚器的差别,董其昌、王时敏、任伯年、吴昌硕与门生子弟们的代笔仿作的差别,都可以构成一个个鉴定训练主题。如果有20∶1或30∶1的寻检率,就足以说明问题。用我过去发表的一篇长论文的标题来说,就是“需要证明”。观众的自我判断(即使经验不足而可能有误)要提出证明;专家的揭晓谜底更需要证明。
英国达利奇画廊办展创意“赝品测试”的策划,虽然是缘于中国制造的仿制假画,这在民族感情上让我们很不爽。但冷静理性地看待它,不情绪化地评判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积极提取其合理的部分,为我们陷入瓶颈的收藏鉴定专业训练所用,这正是泱泱大国国民应有的胸襟、气度、情怀。鲁迅先生提倡的“拿来主义”,正体现出这种高超的智慧。今天中国更强大,更沉稳,更不需要狭隘偏激民族主义的干扰。正看反看,端看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世间万事万物了。

责任编辑:angela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