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民俗博物馆将搬至万寿宫街区

      如今前往贺龙指挥部旧址参观的市民不难发现,原本为南昌市民俗博物馆展示区的二楼、三楼,已改头换面,布置成“刘伯承”、“女红军”等红色文化展览区,门口“南昌市民俗博物馆”的匾额也已拆下。

 

      南昌市民俗博物馆将何去何从呢?昨日,记者从南昌市民俗博物馆获悉,“蜗居”贺龙指挥部旧址27年的南昌市民俗博物馆预计明年10月搬至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搬迁后的民俗博物馆不仅将囊括更多的展览材料,还将开辟新的功能文化区。

 

      尴尬


      南昌市民俗博物馆“蜗居”贺龙指挥部27年

 

      老南昌的街巷长什么样?大家逢年过节有什么风俗习惯?我们的祖辈又是如何嫁姑娘的?这些问题,在南昌市民俗博物馆都能找到答案。南昌市民俗博物馆原名豫章民俗博物苑,设在贺龙指挥部旧址内,二三楼陈列着南昌市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展品,从老南昌的“九佬十八匠”,到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婚丧嫁娶习俗,从老南昌人打冻米、卖糖画,到绣品工艺、门神印版,南昌市民俗博物馆充满了老南昌的记忆和味道,为人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南昌民俗文化的窗口。

 

      而贺龙指挥部旧址所在地曾是基督教南昌中华圣公会的宏道堂及其主办的宏道中学校址。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的贺龙率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进驻南昌时,其指挥部就设在宏道堂。贺龙指挥部旧址作为八一南昌起义旧址群之一,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可是,就是这样两种听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何“同居”长达27年之久?对此,南昌市民俗博物馆馆长梅联华告诉记者:“南昌市民俗博物馆从1988年成立至今,我是第三任馆长,民俗博物馆一直有馆无址,同时又管理贺龙指挥部旧址,只能长期栖身在贺龙指挥部旧址,实属无奈之举。”

 

     “南昌市民俗博物馆可以说是‘螺丝壳里做道场’。”对于27年来“有馆无舍”的尴尬,梅联华无奈地笑称,“南昌市民俗博物馆馆内基本陈列有《南昌古城风貌》、《南昌风土人情》、《南昌婚俗》、《南昌人生礼仪》、《南昌生育文化习俗展》和《南昌农业习俗展》等。经过多年丰富和完善,积累民俗实物千余件,并引入声光电技术和电子翻书系统等设备,近年来接待南昌本地市民及外来观光游客十余万人次,但展览用地却只有一层半楼,甚至连旧址二楼的回廊都被用来展示农耕文化。

 

      何去何从多有传闻却未有定论

 

      其实,多年来南昌市民俗博物馆搬迁的传闻一直没有停歇。早在2006年4月,就曾有消息传出,南昌市民俗博物馆拟融资1540万元在梅湖景区兴建新馆。当时,此项目还开展了网上招商。去年,南昌市组织市人大代表视察全市重大重点工程项目时,包括梅联华、崔维奇、付燕萍在内的12名南昌市人大代表更是联名建议,将南昌市民俗博物馆移至滕王阁景区。

 

      “我当了十多年的人大代表,民俗博物馆搬迁提了多年。政府也非常重视,多次召开会议,但搬迁的事最后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落实。”梅联华表示,“贺龙指挥部旧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那段红色历史的重要见证。红色革命文化和民俗文化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把南昌市民俗博物馆与贺龙指挥部旧址放到一起,确实有点不伦不类,也不利于旧址保护,民俗博物馆撤出来是好事。但民俗博物馆一定要有个好的落脚地,保护和传承好这些老南昌的根。”

 

      现状


     馆闭展不停打造民俗博物馆微信平台

 

      随着“南昌市民俗博物馆”的匾额以及“南昌故郡几千年青史可鉴,洪都新府数百里风俗宜观”的楹联被取下,该馆“蜗居”贺龙指挥部旧址已成为历史。如今,南昌市民俗博物馆已全部拆除在贺龙指挥部旧址内的陈列展览,拆下的展品已移入仓库中进行保存。

 

      “民俗博物馆暂时关闭了,但是展览不能停。”梅联华表示,目前,由南昌市民俗博物馆和南昌市群艺馆合办的《辞旧迎新话南昌——南昌节庆文化习俗展》正在南昌市群艺馆新馆展出。今后,民俗博物馆将以流动展的形式展出,联合社区、学校,做展板,传承与传播南昌民俗文化。同时,南昌市民俗博物馆还通过微信公众号、互联网等形式开辟了“网上展馆”,例如大年初几做什么等内容一应俱全,每一天都有新的内容更新,让广大市民及时地了解南昌的民俗文化信息。

 

      展望


      博物馆明年10月拟搬至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

 

      记者了解到,预计明年十月,南昌市民俗博物馆将搬至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为保护与恢复万寿宫街区的历史文化风貌,南昌市标志性历史建筑万寿宫将进行复原重建,而南昌市民俗博物馆便将成为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中富有特色的一笔。

 

      对此,梅联华向记者介绍,民俗博物馆与历史遗存相结合的形式在我国十分常见。其中,著名的北京民俗博物馆就坐落于集元、明、清古建群于一体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东岳庙,馆内不仅常年举办老北京民俗风物系列展,每逢春节、端午、中秋等重要传统节日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更是广受老百姓欢迎。再如苏州民俗博物馆、洛阳民俗博物馆、天津民俗博物馆、南京民俗博物馆等等,都是在原有的古建筑中成立和建设起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博物馆。它们的优点是复原的民俗陈列和古朴典雅的建筑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使观众快速融入其中,让陈列效果达到最大化。

 

      新博物馆预计近2000平米将开辟新功能区

 

      面对一个个优秀的先例,南昌市民俗博物馆又将彰显怎样的风貌与特色呢?梅联华表示,南昌市民俗博物馆搬迁后的建筑面积预计近2000平方米。目前,各种展览素材正在收集当中,搬迁后的民俗博物馆不仅将涵盖更多的展览材料,还将开辟新的功能区,多角度全方位地拾捡散落在古街旧巷里的文明碎片,展现南昌两千多年的历史与文化特别是那些蕴藏于民间、人民群众口口相传的民俗文化遗产。

 

      打造一座“没有围墙的民俗博物馆”

 

      根据《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在翘步街以东、合同巷以西、醋巷以南、萝卜巷两侧、棋盘街附近的街区,传统街巷格局完好,该区可考虑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南昌民俗风情街巷相呼应,核心区的业态考虑设置体验式旅馆、精品餐饮等。此外,还将设计高端工艺品与手工作坊街巷,可展示当地的手工艺文化,比如南昌“九佬十八匠”,像这样的手工艺文化可适当在区域内展示。“我希望像‘南京的夫子庙、杭州的河坊街’一样,为老百姓打造一座没有围墙的南昌市民俗博物馆。”梅联华表示。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