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九十周年院庆的十八项展览

     中国文物网讯 2015年,故宫博物院迎来九十周年院庆,藏品保护、陈列展览、观众服务、科学研究、文化传播等各个方面,伴随“平安故宫”工程的实施,都将迎来新的发展和变化。作为博物馆业务重要组成的陈列展览,经过精心策划和前期筹备,一系列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展览项目将陆续呈现给广大观众,展览和展出文物数量大幅增加,展览陈列效果也将明显提升。


  故宫博物院从建院之始就有自己的展览特色,通过不断改进与发展,形成了宫廷原状陈列、固定专题展馆和临时专题展览在内的完整展览体系。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内每年有各种展览40余个,同时展出的文物藏品数量近1万件,以多种形式满足观众参观的需求。


  迎接九十周年院庆,故宫博物院将不举办庆典纪念仪式,更不会大操大办搞庆祝活动,而是将一系列文化成果奉献给社会公众,并将贯穿全年。以此感恩和回报长期以来支持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广大观众。今年故宫博物院将开放五个新的参观区域,开放面积将由目前的52%达到65%,同时计划新推出18个展览,带给观众更加震撼、完整、丰富、精彩的参观体验。届时,故宫博物院的展览将达到展出文物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形式最精彩的多个院史之“最”,形成以原状陈列为核心特色,精品常设展览为亮点,专题展览精彩不断,传统展陈与数字效果相结合的展览格局,全面提升博物馆氛围与展陈效果,努力实现从“故宫”走向“故宫博物院”。


  同时,这些“不得不看”的展览将吸引观众的目光,使他们主动前往东西两侧区域参观,从而缓解中轴线的观众压力,起到分流的作用。一年多来,通过策划、布陈一系列院庆展览,也从中积累了难得的经验,进一步创新展览思路、丰富展览内容,实现故宫博物院展览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总之,故宫博物院将在院庆九十周年之际,以更优质的服务、更精彩的展览、更整洁的环境,迎接海内外广大观众的到来。


  一、专题展览


  故宫博物院九十周年院庆展览中,以设计精美、内容丰富的专题展览为重点项目,展览数量和质量将大幅提升,众多难得一见的重量级珍贵文物将纷纷亮相,在全新的展览空间内迎接观众。


  1、普天同庆——清代万寿盛典展,计划展览时间:2015年9月22日至12月21日,地点:午门及东西雁翅楼展厅。


  亮点:整体改造完成后的午门及东西雁翅楼展厅首次亮相。这是故宫博物院面积最大、功能最全、规格最高的现代化展区,以2800平方米的大型展览空间满足多门类文物大规模展示的不同需求。也将是世界上最为独特的博物馆展厅,居高临下,气宇轩昂,古代建筑外观完全保持原貌,内部则是既具有宫殿建筑氛围,又拥有现代展览设施魅力的文化空间。


  展览概况;《普天同庆——清代万寿盛典展》是午门及东西雁翅楼展厅维修升级后的首个展览,又是故宫博物院九十周年院庆的重点展览项目,将以喜庆、热烈、具有震撼力的效果向观众展示,以强烈的历史穿越感,生动的把文化民俗、历史故事讲给观众,使之喜闻乐见。清代帝后庆寿是清代的盛事,它既展示了清代的诸多礼仪,也展示了当时的民风民貌;既蕴含了清代帝后的祝寿思想,还集中彰显了清代帝后尊老敬贤的道德示范,亦反映了清王朝的政治风气、经济实力。清代帝后庆寿更是珍品荟萃的舞台,反映了清代工艺技术的进步;演艺活动的丰富,亦促进了文化的昌盛。此展览必将成为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能够以深刻的文化震撼常留观众心间的重量级展览。展览分为六个部分:


  “与民同乐”。万寿盛典期间,自京郊西部园囿至紫禁城之间长达数十里的御道两侧皆需布置华美的景致,以供皇帝和太后观瞻。本部分以长达44米全幅展出的《康熙帝万寿庆典图》(第二卷)为主要展品,展示从西直门到神武门一段衢歌巷舞的场景,由此感受万民欢庆的盛况。


  “同登寿域”。古人向往长寿,但只有国家太平,物阜年丰,人们才得高寿,在清代康乾盛世,朝野之中长寿者甚多,清代帝后之中高寿者亦不乏其人。为示庆祝,清代帝后多次举办万寿庆典,与民同欢。其盛况之恢弘,史无前例。本部分以帝后画像为主要展品介绍清代万寿庆典的概况及意义。


  “呈吉纳祥”。本部分主要介绍各地进献贡品的情况。 清代帝后万寿节期间,王公大臣、少数民族领袖均进献丰富的物品以示诚敬;皇子皇孙为父皇母后呈敬寿礼,表达尊亲孝道;一些周边国家亦会派遣使臣,携带贡品入朝进献,清王朝厚往薄来,赏赐众多物品。这些贡品均极精美,寓意吉祥,构思巧妙,匠心独具。


  “贺寿大典”。本部分主要介绍清代帝后万寿盛典期间接受朝贺这一最为重要的礼仪形式。皇帝万寿在太和殿接受臣工朝贺,皇太后万寿则在慈宁宫接受皇帝及臣工的朝贺。朝贺时,太和殿与慈宁宫装饰一新,门前两侧列陈卤簿仪仗,各级官员及使臣依次站列,中和韶乐奏起,皇帝和皇太后接受王公大臣及外藩使臣的祝贺。并于是日颁诏,与天下同庆万寿。


  “盛席寿宴”。本部分主要介绍帝后庆寿期间的筵宴情况。万寿盛典期间,清宫举行了多种形式的筵宴。宴会上,皇帝与朝臣诗词唱和,气氛融洽;而皇子皇孙更是身穿彩衣,翩然作舞,奉万寿觞,以表达他们对皇帝和太后的祝福及对蒙育之恩的感激。清宫更专设有千叟宴,这是皇帝与皇太后寿及众人之德泽,为敬老尊贤之善政。


  “瑶阶颂唱”。本部分介绍戏剧演出这一清代万寿节中重要的娱乐形式。期间无论离宫别苑,还是紫禁城内,都搭建有诸多戏台,许多喜庆剧目更是轮番出演。特别是四大徽班进京献演成就了中国的国粹艺术京剧的诞生与发展,使得祝寿活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文化繁荣的作用。


  2、《石渠宝笈》特展,计划展览时间:2015年9月5日至11月4日,地点:武英殿书画馆、延禧宫古书画研究中心。


  亮点:本特展分为武英殿及延禧宫两个展区,以《石渠宝笈》著录书画为主轴,详细介绍作品的流传经过、递藏经历,同时也展示了故宫博物院在建院90年中征集、保存、维护书画所取得的成就。观众可以获得完整的文化体验和艺术感受,也为研究者提供了翔实、完整、全面的参考资料。


  武英殿展区展出作品大多为宋元时代的一级品文物,规格之高、一级品之多,在故宫博物院乃至博物馆界都难得一见。比如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三年多的“休眠”期后再次展出,还有《伯远帖》、《展子虔遊春图》、《冯承素摹兰亭帖卷》、《写生蛱蝶图》、《漁村小雪图》、《听琴图》、《明宣宗行乐图》等家喻户晓的名家书画作品。此外,本次展览还将集中展示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位皇帝书法、绘画作品,这也实属首次。


  延禧宫展区整合了以往《石渠宝笈》的研究成果,并且进一步深入发掘资料,主要通过文物展示《石渠宝笈》的编辑、版本、钤印、收藏地点等,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大多数书画展品和善本图书皆为首次展出,对进一步推动《石渠宝笈》的研究必将有所裨益。


  展览概况:自晋唐以来,书画即被视为“有国之重宝”,皇家以收藏、著录推动艺术发展,元代以前以宋宣和内府、元文宗内府为盛。清代则以乾隆及嘉庆初期为极盛,《石渠宝笈》初编、续编、三编应运而生,是对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一次系统整理与总结。其著录作品流传有绪,《初编》著录唐宋书画精品极富,为当世之瑰宝。故宫博物院藏有绘画53492件,法书75035件,拥有无可比拟的历代书画珍品,这其中大多数为《石渠宝笈》著录的清宫旧藏之作。


  武英殿展区主要展出故宫博物院藏《石渠宝笈》著录书画精品,展览分为 “皇室秘赏”、“重回石渠”、“考订辨伪” 三个单元。


  第一单元“皇室秘赏”:与历代皇家书画著录相比,《石渠宝笈》兼具数量丰富性、品类多样性与孤本绝品的经典性等多重优势,体现了清代前中期宫廷书画的集大成。与历代皇室著录不同,《石渠宝笈》著录的书画留下了丰富的皇帝品赏的题跋、印记,丰富了藏品的内容,成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典型的清宫特色。


  第二单元“重回石渠”:历代皇室收藏,在经历朝代更替后,几乎都离开了原来藏所。而《石渠宝笈》所著录的书画,在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各界和故宫人的不懈努力下,大批重新回到故宫,得到了妥善的修裱和保护,由皇室秘藏变为全民共享,焕发出新的光彩。


  第三单元“考订辨伪”:《石渠宝笈》著录的书画,有不少伪讹之作,也是一个显著特点。专家对大量现存《石渠宝笈》著录书画去伪存真,明辨是非,弄清了这些作品的时代和作者归属。


  《石渠宝笈》特展并不是一个普通的书画展览,在武英殿展区展出《石渠宝笈》著录书画的同时,延禧宫展区以故宫所藏《石渠宝笈》著录的文物为依据,分为“皇家庋藏”、“君臣编著”、“精覈无遗”、“皇家宝藏”、“皇朝秘笈”等部分概述清内府书画的来源,《石渠宝笈》编纂人员,《石渠宝笈》编纂体例,同时展示《石渠宝笈》书画贮藏地点,以及《石渠宝笈》版本与玺印等。两个展区相互呼应、共为一体,可以使观众更深入全面地了解、研究《石渠宝笈》及其著录的书画珍品。


  3、大明御窑瓷器¬——御窑遗址出土与传世洪武、永乐、宣德瓷器对比展,计划展览时间:2015年4月,地点:延禧宫古陶瓷研究中心、斋宫。


  亮点:本展览堪称明代早期宫廷用瓷的原产地——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落选品与收存明代宫廷用瓷的法定使用地——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品的一次珠联璧合。展览将把明代洪武、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御窑御窑所取得的成就呈现给观众,展出文物362件(组)。


  展览概况:本次展览是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市开展全面战略合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明代景德镇御窑一直是服务于皇家的最主要的窑场,其产品一方面以精工细致著称,另一方面也流露着雄壮大气:除烧造各种器皿外,还烧造专门供应南宫皇宫和报恩寺用的瓷质建材。在大量产品被运送入皇宫的同时,有更大量的落选品、残次品被打碎就地掩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堆积,不仅成了解读御窑生产历史的地书,日积月累形成的珠山更成了御窑的地标。


  自20世纪80年代始,景德镇御窑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明代窑炉、作坊等遗迹,揭示出明代御窑的格局;同时还出土了数以亿计的御窑瓷片,从中拼对、修复出了大量的成型瓷器。根据这些瓷器,除可以研究御器厂生产的成品率、挑选器物的标准以及对落选器、残次品的处理方式等制度性的内容外,也可探讨当时御窑厂的研发情况;还可以通过与传世瓷器的对比了解明代御器厂的生产全貌,从中探究明代宫廷用品生产的管理体系及其在国家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影响。


  4、清淡含蓄——故宫博物院汝窑瓷器展,计划展览时间:2015年9月29日至2016年8月30日,地点:延禧宫古陶瓷研究中心


  亮点:此次展览将以故宫博物院藏北宋汝窑及后仿汝窑(釉)瓷器为主,辅以向其他博物馆和考古部门商借的部分传世北宋汝窑瓷器和窑址出土标本,力求较为全面地反映传世和出土汝窑瓷器的风貌。汝窑被后人推为“五大名窑”之首,最重要的原因是汝窑瓷器的淡天青色釉,清淡含蓄、不温不火,满足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在审美上对颜色的扑捉。由于烧造时间短且烧成难度大,致使汝窑产品流传至今的数量不多,从公开发表的情况看,传世完整器大约70多件,主要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等。因此,汝窑瓷器以其极高的审美价值和传世稀少而备受世人注目。


  展览概况:“汝窑”系指北宋晚期专为宫廷烧造淡天青色釉青瓷的窑场,即狭义上的汝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窑中的汝窑,有人称之为“汝官窑”。考古调查和发掘证明,其遗址位于今河南省汝州市宝丰县境内,最著名的窑场位于大营镇清凉寺村。广义上的汝窑系指宋代汝州境内的所有窑场。汝窑青瓷选料精心、做工考究、胎体较薄,绝大多数都光素无纹饰,个别器物采用刻花装饰。其基本特点是造型隽秀、香灰色胎、淡天青色釉、多采用裹足支烧、外底多留有细小支烧钉痕、釉面多开有细碎冰裂纹。


  本展览以展示故宫博物院所藏北宋汝窑和后仿汝窑(釉)瓷器为主,辅以宝丰清凉寺窑址历年考古发掘所得瓷片和窑具标本以及从兄弟博物馆所借具有代表性的(釉)完整器,力求通过“累世遗珍——故宫博物院等收藏的汝窑瓷器”、“瓷窑奉献——窑址出土汝窑青瓷标本和窑具”、“天青余韵——明清景德镇御窑厂仿汝釉瓷器”等三部分内容较为全面地反映传世和出土汝窑瓷器的风貌,供观众朋友们研究、欣赏。


  5、故宫藏老照片展,计划展览时间:2015年5月至7月,地点:神武门展厅。


  亮点:故宫博物院所在的紫禁城是明清皇宫旧址,帝王后妃的生活情景一直是观众所感兴趣的题材,而照片无疑是这些生活场景的最直观体现。故宫博物院藏老照片近两万张、玻璃底片两万余张,内容涉及自晚清至民国时期的人物、宫殿、风景、工业、军事等各方面。此次展览为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首次展出所珍藏的老照片及玻璃底片,,遴选出百余张清宫藏旧照片以飨观众,这些“凝固”的历史瞬间、原汁原味的历史场景,将带给观众真实、直观的历史感,在展览设计上采取穿越的手法使观众在对历史沧桑的回味思考中、在建筑环境的今夕对比中,获得独特的文化体验。为了保护文物部分原件仅展出1个月,其他时间以复制品代替。


  展览概况:二十世纪初,摄影术自西方传入中国,由南方的粤、沪传输到京、津,后传入宫禁,成为深受幽处深宫的贵族们欢迎的时髦消遣。宫中从此时起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在逊帝溥仪离宫后由故宫博物院继续保存。老照片作为文献的重要组成,虽然出现历史较其它文献为短,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拥有无法替代的直观性和真实性,因为摄影的意义即在于将历史的某一瞬间凝固成为图像,原汁原味的保存记录。希望观众能从这些吉光片羽中,大致感受到逝去的时空中的那些人、事和生活。


  此次展览拟展出272张故宫藏旧照片及玻璃底片,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殿堂余晖——皇家建筑与陈设”,展现了摄于清末民初的皇家建筑,忠实地记录了他们的恢宏与高敞,也承载着一个历史时代的记忆与沧桑。第二单元“群像浮光——君臣、家眷及侍从”主要展现生活在清宫及环绕于其周围的人物影像。第三单元“兴业图强——军工、教育及筑路”,通过20世纪初,广泛地用于军务、工业、交通等各个领域的摄影技术见证这一时代中国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第四单元“禁宫新生——从皇宫到博物院”,1924年11月清逊帝溥仪在国民军解送下离宫,次年10月10日古老的皇宫变为新式的、开放的“故宫博物院”,再现了九十年前那段筚路蓝缕的经过。


  6、故宫博物院文物保护修复技艺特展,计划展览时间:2015年8月31日至11月30日,地点:神武门展厅。


  亮点:故宫博物院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中国文物保护修复机构。此次展览是故宫博物院首次举办全面展示文物修复成果的展览,集中展示“平安故宫”工程“院藏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项目两年来的成果,同时,这也是故宫博物院首次引进社会力量,让更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到故宫文物藏品的保护修复工作之中。


  展览概况:故宫博物院内汇集并保存有无数奇珍异宝,但是鉴于年代久远和材料属性等客观因素影响,部分藏品确有不同程度的破损和残蚀。文物修复历来有之,修复之法世代传承。口传心授的传统技艺让众多传统技艺复本还原,同时现代化的科技实验在文物保护工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材料鉴别、工艺解析、病害勘察、保存状况评估及文物的预防性保护等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古法”和“今术”的结合是现今时代文物保护工作的标志性特征。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金石铜器组、木器组、书画修复装裱组、织绣组、漆器组、镶嵌组等十余个专业队伍每年修复文物数百件,并不断积累经验,让传统艺术和文化得以流传。


  此次展览分为“书画修复与书画临摹”、“木器修复”、“金属器具修复”、“陶瓷修复”、“钟表修复”、“漆器修复”、“织绣文物修复”、“囊匣制作”、“镶嵌文物修复”、“实验室”九大部分,精选了文物修复的典型案例,将故宫博物院近年来科技与传统结合的修复成果展示于众。


  7、越窑青瓷展,计划展览时间:2015年5月,地点:延禧宫(待定)。


  亮点:今年,著名越窑青瓷收藏家陈国桢先生将其收藏的22件古代青釉陶瓷器无偿捐赠给故宫博物院,时代跨越战国、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唐代、五代和北宋。这些陶瓷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部分藏品弥补了故宫博物院相关藏品的不足,丰富、充实了故宫博物院青瓷文物收藏。为表彰其捐赠行为,故宫博物院将镌刻陈国桢先生名牌悬挂在景仁榜上,并计划于2015年5月举办越窑青瓷展,连同这22件捐赠文物,展出陈国桢先生收藏的历代越窑青瓷精品。


  展览概况:越窑烧造渊源可以上溯至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生产,自东汉创烧成熟青瓷后,其制瓷业不断发展,先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发展时期。唐代作为中国制瓷业的一个历史高峰时期,出现了以南方越窑青瓷为代表,北方邢窑白瓷为代表的“南青北白”的局面。唐、五代至北宋是越窑的全盛时期,代表了越窑瓷器的最高水平,秘色瓷属于专为宫廷烧造的贡瓷,备受世人青睐。北宋时期越窑生产趋于衰落。晚唐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赞美越窑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人陆羽《茶经》中,用“类玉”、“类冰”形容越窑青瓷,并把越窑列为唐代六大青瓷窑之首。

责任编辑:八宝钿 (本文为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